close

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大腦的運作 用進廢退

關於大腦的運作,一直以來是科學界的迷。尤其是對於大腦產生的意識這一塊。大腦運作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研究和想像力,來了解一下。

首先有關大腦的進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大腦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的。

2、大腦是長時間的產物,形狀結構越來越複雜。腦容量不斷增加。

3、大腦神經元彼此相連。

人類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到一個月大的胚胎時,幾乎多數的器官都已經出現,而其中大腦的發育在早期階段即分為三個膨大的部分——前腦、中腦及後腦。胎兒至第三個月時,腦容量更大,且前腦再分為端腦以及間腦,而後腦分為小腦以及髓腦。人類大腦的發育直到出生後還繼續進行。

大腦神經元不斷展開分支,彼此相連。隨著不斷的增加,隆起,形成人類複雜的神經森林。這種隆起的情況,一定受到顱腔的空間影響,直接影響了大腦的形狀。大腦由此從扁平到彎曲,再到分區,區又分開溝壑。就這樣不斷進化,形成現在的大腦。

大腦的信息的傳遞是神經元利用神經網絡,通過電子和化學刺激來溝通的,從而使得身體做出反應。神經元彼此溝通,並不接觸。神經細胞的軸突末端稱為突觸,而神經元與神經元接觸之處稱為突觸間隙,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主要靠化學反應完成。

當一神經衝動由該神經傳導至軸突末梢時,引發軸突末梢內的突觸小囊泡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引發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接收此化學訊息,並開啟其神經衝動。而這種接收是特定的,有選擇的。神經衝動產生化學變化再產生神經衝動,這樣的簡單事件串聯,就是大腦運作的基礎活動

新生兒的大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那也是腦部細胞最多的時候。但數目還不足以說明大腦的複雜程度,更驚人的是腦部神經元的連結:軸突與樹突使神經元進行足以令任何人都咋舌的連結──每個神經元通常可以和數千乃至十萬個神經元連結

據估計,在出生時每個神經元平均形成2,500個突觸,到兩、三歲時達到15,000個突觸的巔峰,然後開始進行所謂「神經元修剪」的過程。所謂修剪是將單獨的神經元或神經元間沒有用的突觸(雖有突觸,但不進行訊息的傳遞)刪除,修剪的原則是用進廢退,如果這個神經元無法成為持續作用神經迴路中的一份子,它很容易就被修剪掉了。我們取一個保守的平均數(一千個連結/神經元),成人的大腦約有總數一百兆個突觸,有人甚至估計可多達一千兆。

你可以想像一下,是多少奇妙,宏偉,和巨大的系統。神經元本身並不聰明,也無意識。但是1千億個神經元在一個固定的顱內,組成複雜的結構,並且以讓我們難以捕捉和協作的方式運作,這就是使得我們人類能夠有想像力的思考,有意識的活動。

從遠古至今,我們不是生來就具有如此完備的神經系統。我們僅僅是靠生活經驗和成長經歷來塑造它們。在子宮中的嬰兒,大腦便已運轉。嬰兒出生時極不成熟,需要不斷發展,才能更好與外界溝通。這就說明智慧這樣的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後天的經歷與環境的塑造息息相關的。

很顯然,大腦是我們的最大的財富,從一出生大腦就在運轉,並不斷發展,變化。建立一個獨立的系統。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又相似。那到底是什麼創造的如此神奇的大腦。答案是:我們周圍的一切。準確的說的是以前的一切和現在的一切。所以從遺傳學的意義上來說,你已經活了幾百萬年了

過去總以為大腦在八或十二歲時就完全成熟,最重要的連結更早在三歲時即已完成,新事實的發現證明:大腦永遠處於施工的狀態

過去總以為神經的可塑性隨著童年的結束而告終,這種觀念具有極深遠的消極影響,因為它表示腦部受損的成年人進行復健是沒有用的,精神疾病的認知治療是白忙一場。然而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觀念是錯的,事實上,大腦在出生後數年,甚至到青春期都還在形成路徑,並影響我們的感覺、知覺、思想、情緒等各樣的能力。成年人有能力學習新事物及技能(從成年人依然能養成新的壞習慣就可見一般),並且經由學習的過程反應出突觸的改變,這些事實顯示:終其一生我們的大腦都保有早年的若干動態變化與可塑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