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識心的運作 依根緣境

就佛學而言,腦科學有關心智的研究就是在研究「心識」的部分。所謂「心識」就是指我們日用平常的心理活動。所以佛家將眾生的這念心稱作「識心

佛教唯識學主張「萬法唯識——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祇是心識變現的假相。至於這能變現的心識,詳細說起來,雖是無量無邊,但是若就有情眾生中,心識作用最顯著的,則有八種,稱之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宇宙間之一切,森羅萬象,不過是這八個識所變現之假相而已

識心的運作過程就是經由這八個識協同運作。這八個識和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在世間生存與活動識心依根緣境而發識其中,眼識是眼根緣色塵所產生的感知,耳識是耳根緣聲塵所產生的感知,鼻識是鼻根緣香塵所產生的感知,舌識是舌根緣味塵所產生的感知,身識是身根緣觸塵所產生的感知,

意識是意根(末那識)緣法塵所產生的感知。法塵儲存於阿賴耶識中。(法塵一切「觀念」「概念」的總稱)

識心依根緣慮塵境的過程是:受→想→行→識

1.」意指感受、感覺或知覺。當感官,外境,以及意識三者聚合(觸)時,所升起的內心感覺,即是受。「受」是六根(眼、耳、鼻、色、聲、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領納(感知)。

2.」是第六識(意識)依「受」而生起的思惟(分析、判斷、綜合),其分析和判斷的依據則是由第七識(末那識)從第八識(阿賴耶識)中取出有關的法塵供給它。亦即我們的記憶模組也即所謂的內在模型

3.」,是第六識(意識)依「思惟」而起的心行(內心的造作,例如愛憎、好惡、取捨),以及向身、口下達行動指令等等,這就是造業

4.」,是將前面受、想、行這三個環節的全部信息彙總,形成綜合的了別相——「業識」,經由第七識輸入第八識儲存起來,以備後用,這就是所謂的「業種子」,亦稱之為「法塵」,為第七識(末那識)所緣。

眾生所造之業存儲在阿賴耶識中,因其能生現行而開花結果,故名「種子」。業種子又稱「業習氣」,亦簡稱為「種子」、「習氣」,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潛在的影響乃至操控。

有一首偈「八識歌」描述八識在識心運作過程中的作用:

兄弟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信息。

一個痴,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它不分別、不判斷、不造作,傳進來的信息好壞不拒;若從它那裡提取什麼信息,也從不說「不」,故稱之為痴。

最伶俐,是第六識(意識),它分別、判斷、造作,最為活躍。

門前做買賣的,就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境,它們專對外境,應付事宜。

在第六識(意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之間往來傳遞信息的(遞進傳出),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的遞進傳出,遞進是結業(將業識遞給阿賴耶識儲存起來),傳出是供燃料(法塵)給第六識,令其繼續思、想。

在識心的運作過程中(受→想→行→識),「」這個環節能夠人為地控制,修行人是通過智慧的「想」,因而導致正確的「行」,來削弱和消除習氣。境由心轉的關鍵,就是在「想」這個環節上做功夫,即所謂轉念——這是除習之道。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否被無明所掌控,是否陷入了習慣的思考模式(習性反應)?如果是,就要立即跳出來,令智慧做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