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生活的藝術 (十) 修習正念
修行有助我們靈性的成長。靈性並非宗教,而是一條引導我們通向幸福、理解和愛的道路,讓我們可以將生命的每一刻都活得更加深刻。
我們想要理解我們自身、周遭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我們想要知道我們真正是誰,也想要了解我們的苦難。了解苦難會帶來接受與愛,這正是決定生命品質的關鍵。我們都需要被了解與被愛。我們也都想去了解和去愛。
我們如何能開始回答這些關於生與死的問題?一個好的且正確的答案,應該基於證據。這不是一個信念或信仰的問題,而是深入諦觀的問題。禪修,就是深刻地諦觀,看見他人看不見之處,包括那些因我們所受的苦難而形成的錯誤見解。當我們可以打破這些錯誤的知見,就能夠掌握安詳自在地快樂生活的藝術。問題是哪些是我們需要打破的錯誤知見呢?
我們需要打破的第一個錯誤知見是:我是一個單獨的自我,斷隔於其餘世界。我們傾向認為每個人都有個單獨的自我,生於某一時且必死於另一刻,而且在我們活著時,這個自我是固定不變的。只要心存這個錯誤知見,我們必將受苦;我們會給周遭的人製造苦難,也會對我們珍愛的這個星球造成傷害。
許多人抱持的第二個錯誤知見是:我僅僅是這一具身軀,死了就不復存在。這個錯誤知見會使我們視而不見,不願承認我們和周遭世界是全面全向地相互關聯,即便死後仍然持續下去。
許多人所持的第三個錯誤知見是:我們所追尋的,無論是幸福、天堂或愛,都只能在我們身外、在遙遠的未來找到。我們可能耗上一輩子追求、等待這些東西,卻沒發現可以在自身、在此時此刻就找得到。
有三種基礎的修習能夠幫助我們免於這三種錯誤知見:對空、無相和無願的專注諦觀,即所謂的「三解脫門」,這是所有佛教門派共通的法門。我們也可以探索另外四個專注諦觀:無常、無貪、放下和涅槃。這四種修習在一本很棒的早期佛教經典《安般守意經》中可以找到。
為了理解生與死,我們需要運用正念、專注和洞察力。這七個修習非常實用,同時也能讓我們對實相有所醒覺。它們有助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如此我們就能夠發現此時此地的真實幸福。它們為我們帶來智慧:我們需要珍惜所擁有的時間,與所愛的人和解,並將苦難轉化為愛與理解。這就是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