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不假任何聯想或既定的知識,好好凝視過一個客體,譬如一棵樹?你和樹之間是否可能沒有任何偏見、判斷和字眼——這些阻礙是你看到它之所以為它的屏障?試試看,身臨其境、全神貫注地觀察一棵樹會是一種什麼經驗?
克里希那穆提說,你會發現在那份強烈的感受之下 ,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專注本身。心不在焉時才會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別。在專注的那一剎那,思想、方式或記憶都毫無藏身之處。
克里希那穆提說,當我們心中不再存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意象,才能直觸生活。但是,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通常都建立在思想所塑造的印象之上。如果你對我早有某種印象,我對你也是如此,那麼我們自然無法看到真正的對方。我說我認識你,這表示我只認識昨天的你,對目前真實的你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我所認識的只是我對你的印象罷了,其中還包括了你以前對我的誇獎或侮辱。你對我的各種反應,累積成為印象,貯存於我的記憶中,而你對我的印象也是如此形成的。就是這種造成人際關係的印象,阻礙了我們真實的接觸。所以我們的人際關係才會出毛病。
長久相處在一起的伴侶,彼此間必定存有很深的印象,因此阻礙了關係的發展。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必須對真實的人際關係有所認識,才能同心協力,這種合作是無法通過形象、象徵和觀念上的意識而達成的。也只有當我們瞭解了真實的關係以後,愛才可能產生。如果我們老是憑著舊有的印象相待,愛就被捨棄了。因此,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認識自己是如何形成對妻子、丈夫、鄰居、孩子、國家、領袖、政客以及上帝的印象,然後你就會發現,你所擁有的只是一大堆意象罷了。這些意象使你與所觀察的對象之間產生了空隙,衝突便隨著這個空隙而滋生。
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現在要一塊兒探索的就是如何從我們所製造的空隙中解脫出來,這不是指身外的空隙,而是那個在人心內破壞真實關係的空隙。
現在你賦予這個問題的專注力,正是你解決這個問題的能量。克里希那穆提說,如果你能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專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這種心智狀態顯然是完全寂靜的,而這種寂靜只有在完全專注時才會出現,它不是靠修煉得來的。這種既無觀者也無被觀者的徹底寂靜,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這不是言辭所能描繪的,因為一化為文字,就脫離了事實本身。所以 , 克里希那穆提一再地提示,你必須親自去經歷、尋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