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人的大腦、感官與神經系統,以及人的經驗、性格與文化;這個運作又稱為「心智系統」或「認知」(cognition)的功能與作用。
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涉及複雜的訊息處理歷程,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在思考、判斷、與人溝通、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記住物品的位置,以及規劃大小事件並執行它等等,這些都有賴大腦「認知功能」的運作。
「認知功能」是指人們用來處理訊息或應用知識的心智能力,包括以下各項:
一、 注意力與工作記憶:
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時時充滿著各種不同的外在刺激,「注意力」是指人類在這些刺激中選擇聚焦在其中某一個特定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的能力;「工作記憶」指的是暫時儲存訊息在腦袋中,並可在短暫時間內操作此訊息的能力。
二、 執行功能:
執行我們心中想做的事,其歷程包含了計畫、組織、起始、調節目標導向行為等;這些活動需要同時多重作業、解決問題、啟動一個新作業,並在多個作業間切換。
三、 記憶:
完美的記憶能力需要學習能力搭配記憶功能。記憶能力可以分為不同的歷程與類型。依照其時間涵蓋的長短,可分為:幾秒到幾分鐘以內的「立即記憶」、幾分鐘到一整天的「短期記憶」、幾天到幾年以前的「長期記憶」;也可分類為對於事實或事件的「描述性記憶」以及如何進行特定作業(如:繫領帶、騎車等)的「程序性記憶」。
四、 語言: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流方法,溝通是人類行為中重要的一部分。語言能力包含對物體的命名能力、產生詞彙、理解詞彙與口語概念能力。
五、 視空間知覺能力:
視空間能力與我們的定向感有關,讓我們能在環境中形成空間地圖,可以估計距離、形成深度知覺、使用心像、圖形仿繪、以及建構物體。例如:可以根據心中的路徑指引他人方向、拼圖等。
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必須留意在觀察中所存在著的陷阱,經由認知系統的作用,我們在建立起對其他人或對任何東西的印象後,我們就只能看到那個印象了,於是這個印象和持有印象之人就產生了問題。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通常都建立在思想所塑造的印象之上。如果你對我早有某種印象,我對你也是如此,那麼我們自然無法看到真正的對方。
所以,克氏說 , 能否如實覺察的關鍵就在於 一一 我們能否從已知中解脫。當我們心中不再存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意象,才能直觸生活。這意味著 , 我們必須跳出認知系統的框框 , 想想看 , 這有多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