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菩薩所見和眾生的所見不同?這是觀察之道專題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之一 。眾生與菩薩的差別在於:菩薩發心修行成佛傳承佛的觀照智慧一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這段經文中可知觀自在菩薩在進入到能夠到達佛法彼岸的甚深智慧後,洞悉了凡夫們認為真實存在的一切事物其本性都是空無的,因為他們本性是空的,所以一切痛苦、災難、困難也就不存在了。

經文中用「照見」有些人質問:為什麼觀自在菩薩不是「看見」五蘊皆空而是「照見」呢 ? 簡單地說「看」或「看見」是一般世人的用語,「觀照」則是佛家修行的工夫。「看」是指用眼睛直視;「觀」是指用感覺去體會。星雲法師說,佛教有一個修行的工夫,名為「觀照」。「觀」就是去感覺、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要有正知正見才能「觀」「照」就是「照見」,「照」就是在「觀」時,心對境的變化,能如同鏡子一樣如如不動。觀照能開啟眾生的本有智慧,觀照是因,開智慧是果。所以觀照在每個法門裡都是相當重要的。  

淨空法師說,「觀照」的修行工夫一般分為三個層次:觀照 照住 照見。

觀照」就是保持在「覺」的狀態,時時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沒有關係,要警覺得快,佛號立刻提起來,把念頭換過來,這是觀照的功夫。

觀照功夫深了,深的時候自自然然這些妄想、念頭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這就是事一心不亂,在宗門叫「照住」,照住是得定,禪定現前。

到最上層的工夫是「照見」,照見,見是智慧開了,從定裡頭開慧了,在淨宗就是理一心不亂,就照見了。照見也可以說就是智慧地觀照或觀照出智慧。

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中聖嚴法師列出七種法門其中就有《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聖嚴法師說要以觀自在菩薩一般清明、深湛、具有同樣高度與深度的智慧來逐一地觀察、分析、檢視,以及體驗構成我們生命,構成我們的宇宙、世界的這五個要素一樣一樣地檢驗、體察身心結構中的物質狀態與精神、心理狀態。我們就能「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又是什麼呢?

「五蘊」又叫「五聚」、「五陰」。「蘊」是聚集、類別的意思。粗淺地說,五蘊就是把我們凡夫認為所有真實存在的事物、思想和意識給歸納為五大類。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象為重點,而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象為何物的問題。佛教對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也就是說,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就佛家而言五蘊皆是六塵緣影是幻、無實。

最簡單的五蘊是人的自我。五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恆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僅是五蘊暫時的和合,所以「我」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著。「照見五蘊皆空」由破無明證實相自然就能度一切苦厄。

聖嚴法師說《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的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的、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覺得不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