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之道應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能見效?《清靜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是很好的指標。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這段經文常被誤解讓人因受外形與遠物的影響而無法明白真義。根據黃庭書院張慶祥老師的解說這三句話的根本意思,指的都是內心上的平等,內心上的無物,而不是指外面事物的有無。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張慶祥老師說「內觀其心」就是觀照你的心就是要瞭解,什麼才是你的心?你的心怎麼運作?然而內觀其心要觀照到什麼地步,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呢?老子說要觀照到「心無其心」才行!什麼是心無其心呢?「心無其心」的前一個心字是本心,後一個心字是凡心、是慾念。只有本心,沒有凡心、沒有慾念,所以叫做「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張慶祥老師說看著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形勢,一個名利地位……,這都是「外觀其形」。看著外面的一個形勢在變化,內心也許有變化,也許沒變化,即使心頭能量有了變化,也不被這個變化所牽絆,就是「形無其形」的意思。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張慶祥老師說,遠觀外在山河大地,隨時都充滿著各種事、物,如果你把這句話解讀為「觀照到世界變成空無一物」!你明知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可知「物無其物」不是外在的空間中沒有一事、物,而是心境對於外在事物的了無罣礙而已!

所謂了無罣礙,也不一定是內心的情緒都平平靜靜的,都沒有一點波動的,而是對於內心任何起起伏伏的能量感受,視之泰然,只當作一股能量去觀照它的自在起伏而已。張慶祥老師說,若不攀附上好惡的知見,它一點都沒有危害的。

在實際的運用中,不論在任何生活的當下,若是內心的情緒能夠保持平靜,那麼不論外在事物發什麼樣的變化,對你都不會有什麼牽擾的;而若是你的內心的情緒已經因事物的干擾而起了波浪,那麼你還有一個方法,可以不受內心那個波浪的干擾,張慶祥老師說,這個辦法並非用「時時勤拂拭」的方式,去消滅那個波動,而是用「如實觀照」的方法,坦然的接受這個波動,只當它是一股毫無意義的能量,去接受它的自在起伏而已。至於外在的應對方式,依然可以用你認為最好的方式去處理。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的經文之後是三者既無,唯見於空(也有版本是「三者既悟,唯見於空。)意思是說,在「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三者既無」的當下,我們的心是寧靜的,也就是完全開放或無我的狀態。阿迪亞香提說,寧靜是我們的真實本性,你本來就是。「三者既無」回到我們的本性、本來面目;張慶祥老師說,「唯見於空」的空就是真,此時,真心就顯現了。也就是空性或覺性或靈性的流露。這也就是觀察之道所要達到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