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之道主要的論述對象就是人的思維。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思考。然而,每個人思考的高度、角度卻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不同,就是因為認知與思維的不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能思維。
儘管我們都不停地在思維,許多專家卻指出,人的思維是有缺陷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意指,以個人的視野,無論你怎麼思考,都無法接近絕對真理,甚至你思考的越深入,背離真理的機率越大。但這並非意味著你不思考才是正確,只是說明狹隘和偏頗的思維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人的思維每每流於狹隘和偏頗,正是人類煩惱產生的源頭。何以如此?張澄基博士指出,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具有六大病態:
第一、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我們學習的方法是漸進的,是一點點積聚起來的;這種一點點往上堆的求知方法,是永遠也堆不到頂的。
第二、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類的心,只能在一個時間內,思想一件事物或幾件事物,而不能思想無限的事物,用有限的方式如何能了知無限。
第三、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我們的心是矛盾性的,理智和情感,在人的心中對抗;情感是先天本能的行動,理智卻大半是後天學習及經驗的結論。
第四、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人的心識經常各自為政,人就養成了一種協調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識之間爭鬥衝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識能相安無事,各盡其能就算了!這種不求真理的現象,稱之為「顛倒性」。
第五、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來應付一件事,是很難成功的。力量集中,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力量分散,也是失敗的主因。
第六、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 人們出生以後,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執實。教你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是是是,非是非。因為執實 , 所以偏執。
基於人類思維的缺失,沈家楨博士因而指出,就佛家的修行而言,人類的心識形態和思維方式,不但無助於修行,反而是障礙成佛的主要因素。 因而佛家的修行重心就在於對治人類思維的病態。他說,佛陀就是拿他自己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的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將現有的心識形態、思維方法轉變一下,把六個毛病都治好,本來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顯露。
沈家楨博士說,人類心識的六大病態,雖然其表相與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它們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性:流動的與進行性的 ; 也就是說,思維是一種起伏和波動式的心流 ; 這個波動式的思想流續相,是心識病態的基本相狀。怎樣才能消滅人類思維的病態呢?沈家楨博士說,唯有用禪定的方法,去平息這個波動的心流,才能開始談到轉識成智。以禪定的力量做基礎,再加上抉擇般若慧,就能漸次伏滅心識的六大病態。普通人的心識是波動的,但入禪定時的心識卻是平靜的。
禪定原只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現象,這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靜慮」、「止」、「瑜珈」、「三摩地」等等,禪定可作如下的定義:禪定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心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臟跳動的緩慢、微細、以至於絕對的停止。
由上可知,禪定就是一種身心寧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的妄念會平息下來(有關妄念的平息,可參閱觀察之道 (二十二) 由妄念至無念)。禪定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是逐漸改變的。沈家楨博士說,大體而言,可分為三種境界,從開始的「妄念如瀑流」到產生「虛幻境界」,再經由般若慧觀照而破幻相,進而就能入第三步境界 --「正定的境界」。此時,圓滿佛性將豁然顯露。
由於思維的缺陷,造成人生的迷失 ; 因此,觀察之道論述的對象主要就是人的思維。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論述這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