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學討論心識如何生起,主要目的在弄清楚造成眾生生死苦惱的直接原因——「業」——生起的因緣。業力因果,是佛學「世俗諦」的主要內容。

「業」,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果報,業與報之間有天然的因果法則。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

「業」「造作」之意,人們起種種心去做種種行為就是造作,造作會招感到將來的果報就是業果,招感果報的造作就是業因,業因引起的能招感業果的力量就是業力,業力又簡稱為業。

「業」可分為很多種類。按造作形式分,業分為身業、語業、意業。身體的行為造作身業,講話造作口業,思維造作意業。身、口、意三業真正造業的主因是意,有身、口業必然會有意業存在,有意業未必有身、口業。

從業的有無外在表現,分為有表、無表兩種業。有表業能表現於外,使別人知曉;無表業指雖未表現於外讓人看見,而實際有造作、有作用的業。

從造業之心是染是淨的角度,分為有漏業、無漏業兩大類。佛典中通常所論述的業,要是有漏業。以業的性質來分,有漏業又可分為:善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事情,將來會形成好的果報。惡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事情,將來會形成惡的果報。無記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

從個體與群體的角度,分為不共業、共業兩類。不共業:我們造一些業,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個人受報,稱為不共業。共業:我們造一些業,互相影響,關係密切,大家一起受果報,稱為共業。

也有定業與不定業的分類,故意所作的強業,必定要受某種果報的,名為定業。有一些業的果報與受報的時間都不肯定,稱為不定業。也有引業與滿業的區分,引業我們造了某些業,能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滿業是投胎之後一生中所受的果報。例如投生到那一道後,長相美醜、家庭貴賤,所受用的一切好壞

業的分類還有很多種,例如佛典中常講得十善業與十惡業,就是在描述眾生的種種作為;由上可知,我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都是業力,能引生果報佛家論述,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