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是佛教的人生觀。人是緣生緣滅的,人生就是一場從有到無的遊戲。透過這場遊戲,悉達多‧喬達摩了悟了「空有不二」而成佛。其實,每一部佛教的經典都是在闡釋修行有關的法,也就是在教導人生的遊戲規則。例如:《金剛經》在於「不著相」;《楞嚴經》在於「破妄顯真」;《圓覺經》在於「隨順覺性」;《六祖壇經》在於「回歸自性」;…。本文謹以《心經》為例,用《心經》的智慧來闡明修行的次第與方法,亦即人生的遊戲規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260個字,但是內容卻極為豐富,已經圓滿地概括了從凡夫到成佛之五道位(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所有見地、修行方法和修證的果位。
《心經》一開始即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宣化上人指出,這四句是《心經》的精華要理。「觀自在」:是教你迴光返照,觀察觀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在,就不會向外馳求,到處攀緣。《心經》乃是菩薩的修行方法,「菩薩」的行為,一切是利益眾生,以眾生為前提,絕對不是為利益自己。所以《心經》的修行是要救度眾生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心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心經》的主旨就在闡釋空性與空有不二。龍樹菩薩指出:「能清楚看到空性的人,萬物變得清楚明白;不了解空性的人,則什麼事都不明白。」觀自在菩薩在修行深廣無邊的般若觀法時,透徹地體認到構成一切眾生身心的五種要素本身都是空無自性的,進而以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來度脫眾生的一切苦難。由此可知,了知空性與度脫眾生,就是《心經》修行人生觀的兩個要旨。
《心經》是般若經典的心要,而「般若」是指無我的智慧。華藏上師說,若明白《心經》,就知成佛之道矣。他指出:「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是菩薩修行方法;其中「色不異空」之境界尤為最高。「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是對菩薩而說,亦即是空六根、淨六塵、轉八識是也。「無無明…亦無老死盡」,是對緣覺、獨覺、辟支佛而說。「無苦集滅道」,是對阿羅漢而說。
《心經》可說是國人最熟悉、最重視的經典。大眾若明白《心經》而修行,了知空性,即能由迷轉悟,打破無明窠臼,自性與佛性合而為一,就能究竟成佛,此為十二地妙覺(妙覺菩薩就是佛的果位)。而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建立報、化二土,是為十三地正覺(十三地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了)。
華藏上師因而說,成佛之道理,一本《心經》實已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