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管理 (十一) -- 中年的人生課題
美國心理社會發展論者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對於人類的發展有著鞭辟入裡的觀察和研究,他指出35-60歲這個階段是屬於「中年期」,也被稱為「三明治世代」,也就是夾雜於年輕的晚輩與年長的長輩之間。因此,這個世代的成年人在舉手投足間可能動輒得咎,一方面與年輕的子女和晚輩易於形成代溝,另一方面則在應對年長的長輩時,必須勞心勞力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按照艾瑞克森的觀察,中年期成人的發展任務是:生產力vs.生產停滯。不少的中年人在此時已經累積一定的財富,各方面的發展均達到巔峰狀態,生活上游刃有餘。反之,若是沒有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理想境界,則可能生產停滯,進而衍生出焦慮、憂鬱的情緒,甚至是面臨「中年危機」的挑戰。
我們如何能在三明治世代逆轉勝呢?如何能讓自己的中年生活更加無憾?或許可在一年之初或年節假期時放慢腳步,進行中場休息,檢視自己的人生:
(一) 盤點人生:檢視及回顧自己從過去到如今已完成四個面向的人生任務:
(1) 物質面: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是否獲得該有的滿足?
(2) 社會面: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往,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
(3) 心理面: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並能達到自我成長與實現的境界?
(4) 精神面:是否擁有面對人生逆境時的中心想法並建立良好的靈性涵養?
(二) 展望人生:根據以上四個面向的檢視,若是發現有自己缺乏不足之處,可給自己訂下目標,按部就班地計畫,並予以實踐。
有人在回顧的過程中,發現少了與父母良好的互動,於是陪伴父母回老家省親,進行尋根之旅;也有人發現多年工作都未曾好好休息與玩樂,於是讓自己學習工作與家庭平衡;甚至也有人運用自己在職場的經驗,透過從事企業志工的方法,貢獻一己心力於弱勢族群;或者是有人之前只花心思在自己的工作事物上,忽略職場人際關係,現在就開始透過指導及提攜後輩,關心職場的每個人,使職場更和諧,也更有生產力。
美國電視界鉅子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則將中年人生稱作「人生下半場」,他認為,人生猶如籃球比賽般,上半場是追求成功,中場的「短暫休息」是進行人生回顧與檢視,下半場是追求意義與價值。所以,人到中年,除了可以從中場休息與盤點中找出自己仍未臻理想之處,做出適合人生下半場的決定與計畫,重新規劃生活之外,更需要讓自己活得有意義。
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曾仕強教授說,人到中年須具備八大修養:1. 沉澱朋友。2. 淡定心情。3. 播種善良。4. 培養愛好。5. 得失隨緣。6. 學會承受。7. 常念感恩。8. 勤於讀書。人到中年必須具備這些修養,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順利地進入新的階段。
附錄:人到中年的須具備的八大修養
1 沉澱朋友:「窮在大路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也別管他是親戚還是「朋友」,勢利眼的人多著呢,隨便一抓就是一把一把的。在你生活的低潮和困境時,向你伸出溫暖的那雙手才是你的朋友。千萬不要相信在你富貴時的那些甜言蜜語——假的。
2 淡定心情:這個年齡段已經不允許你不成熟了。要知道,對發生在身邊的事,你已經完成了從「看不慣」到「看得慣」這個過程了,如果你還不習慣,說明你心裡還不夠成熟。不要怨完山神怨土地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給自己添堵。
3 播種善良:一定要極盡自己所能及之事,讓那些比你苦、比你難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這樣的善良要經常播種,不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來。播種善良是在給自己「修心」。
4 培養愛好: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總有一款適應你,一定要給自己培養一種愛好。它會洗滌你的身心,打開你的記憶和想像,鋪陳你的浪漫。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時,更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和享受。還有攝影、收藏……它們都是日子中的味精,點點滴滴中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滋味。
5 得失隨緣:世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世間最苦是鍾情,縱然是夫妻也莫過如此,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好在這年齡已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冷靜自己還是有一定把握的。說到底,人生都是獨行者。
6 學會承受: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煩惱需要你自己默默地去承受;歷練一次,豐富一次。你的苦痛和煩惱不要指望別人的憐憫和同情。自己夢自己圓,解鈴還需繫鈴人,這才是你心靈之痛最好的補藥。
7 常念感恩:經歷了是一種財富。當我們參加完葬禮,總會湧起一些感慨;當我們大病初癒,總會有萬般的珍惜。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還會讓你淡漠某種無形的壓力,平撫你的慾望和爭鬥,更多的時候,有一些幸福的感覺也往往來自於此。
8 勤於讀書: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用別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智慧,何樂而不為。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你的有些思想來源於此,有些見解也來源於此。並且還能醫愚,還會長久地保持你的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