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十七) 幸福的腦
你現在覺得幸福嗎?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大腦的狀態」對「幸福感」有相當的影響,也就是在人類的大腦裡,存在著「容易感受幸福的大腦狀態」以及「不易感受幸福的大腦狀態」。
一旦大腦處於「容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另一方面,當大腦處於「不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時,即使發生好事,也很難讓我們感到喜悅,或者無論別人對我們怎麼體貼親切,也很難讓我們感受到幸福。
如果想體嘗更多幸福,就必須把把大腦的狀態從「不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改變成「容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根據腦科學的見解來說,要將「不幸福腦」變成「幸福腦」,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生物人類學家、神經心理學家海倫•費雪(Helen Fisher)教授通過多年利用大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記錄人們的大腦活動,發現幸福感並非隨意得來,那些讓人感到幸福與愛的瞬間,原來在大腦裡有跡可循。她說,「幸福深深根植於人類大腦的結構組成和化學機制之中。」
大腦中掌管人情緒與感受的部位被稱為邊緣系統,它的成型在人類進化和演變之前就已經發生。雖然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腦邊緣系統,但是我們的大腦在初生的時候並非本能地知道如何定義「幸福感」。相反,決定大腦何時該釋放「幸福感」相關化學物質的是人過去的經驗以及與之相關的腦神經通路。
換句話說,大腦會對人生中我們的每一次體驗和感受作出評估,來決定這個東西是否值得釋放出幸福感。
那究竟什麼事情能讓大腦建立幸福感、而什麼不能?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人深入的認識腦邊緣系統和其中幫助產生幸福感的神經傳導化學物質。
雖然腦邊緣系統的發展早於人類進化之前,但是科學證實直至今日它的工作原理還和最初一樣:當每次人們看到可能增強自我「生存機會」的東西,觸發幸福感的腦化學元素便會被釋放出來。他們包括多巴胺(dopamine),內啡肽(endorphin),催產素(oxytocin)和血清素(serotonin)。每種化學元素的觸發事件都不一致,所以詳細了解每個元素是怎樣工作的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看清幸福的本質。
多巴胺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遞質,換句話說,當你有積極的慾望想完成某件事,做出某種行為,追求某個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並且多巴胺會促使你繼續去追尋你的慾望,並在此過程中給你帶來快樂與滿足感。
另一個會讓人產生幸福感的化學物質是內啡肽。它是一種腦內可以自行生成的一種類似嗎啡的生物化學物,觸發內啡肽生成的因素很獨特,是身體的疼痛。當然,身體的疼痛無法給人帶來快樂,但是內啡肽可以。內啡肽可以幫你隱藏身體的痛苦,幫助你堅持下去完成一個任務或者完成一個行為。
第三種與幸福相關的化學物質是催產素,它幫助人享受家庭與社會生活。常會被人認為是幸福感與快樂的來源。與他人建立起支持與信任的關係往往會讓人感到幸福和愉快,這是因為大腦中在釋放催產素。每一個增強歸屬感與信任感的人際互動行為,例如溫暖的擁抱、富有同理心的對話、溫情的陪伴等等都會觸發催產素的產生。
還有一種與幸福感相關的生物化學物質叫做血清素。它有助於振奮心情,防止情緒低落或憂鬱。「當人擁有掌控感的時候,便會激發大腦中血清素的產生。」每一次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體會到這個人是聽命於我,我的意見是受到他人服從的,或者這件事是我可以控制的,大腦便會釋放出血清素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覺。
怎樣找到幸福?僅僅知道幸福感在大腦中如何產生並不能給人帶來實際生活中的幸福感,所以人必須通過行為去創造讓大腦釋放幸福相關化學元素的神經通路。對應上述四種元素,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感的行為包括:
◎ 去做那些你有激情,且非常有動力的事情可以幫助你釋放多巴胺。這裡強調的是做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事情,而非喝酒、嗑藥等危害身心的危險行為。
◎ 保持規律的運動,刺激內啡肽分泌給人帶來快樂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科學證實改變行為習慣是可以幫助人重塑大腦的,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在至少45天的時間內不斷重複這個行為,讓這個行為內化,成為你的一種自然行為。
◎ 保持與他人的聯繫與鏈接,常與支持你的家人,愛人或者朋友待在一起,促進催產素的釋放。科學證明每天來自愛人的抱抱,可以促進催產素的形成,對抗憂鬱。
◎ 尋找對生活的掌控感可以增進血清素的分泌。人必須清楚並且明確的認識自我的能力和條件,了解自我生理能力、具備怎樣的知識/技能,並根據這些現實條件調整自我期待,去做當下自我能掌控的事情。
「幸福」開關的掌控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上。很多人窮盡一生都在追尋幸福,人們往往都會認為自己不幸福是因為很多外界的原因,但是,神經心理學的發現告訴我們幸福真正的來源不是外面的世界,而來自於人自己,在你的大腦裡。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創造幸福,而我們需要的僅僅是做出那些可以觸發大腦釋放「幸福感」的行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