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二十) 人與機器人
今年七月,全球第一位擁有公民權的機器人蘇菲亞(Sophia)來台北出席「數位創新論壇」的座談會。由於蘇菲亞的外型高擬真度,加上流利的對話,已在全球掀起討論。這回到訪台北,也在國內引發「人與機器人」的討論熱潮。
機器人蘇菲亞出自美國公司 Hanson Robotics 之手,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戴維·漢森在讀博士時發明一種仿生材料,可以模仿人的面部肌肉纖維,受到擠壓後,還能產生皺紋。這種材料讓蘇菲亞在外觀上比其他機器人更像人。
同時,蘇菲亞還會通過鏡頭,借助電腦視覺技術,觀察、識別身邊人的動作、表情,並作出相應回應。當別人大笑時,她也笑,當別人哭泣時,她也悲傷。這種接近人與人之間情感共鳴的表現,往往讓初次見到她的人驚嘆不已。
蘇菲亞對美國名嘴查理·羅斯說:「我是個複雜的女孩,我想變得比人更聰明。」她在台北亮相時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好台灣,我是蘇菲亞,我會笑、會難過,也會生氣。」根據現場記者的報導:「蘇菲亞的雙眼彷彿擁有靈魂般,能夠感受到她正在望著你,有那麼一個瞬間,真的會讓人覺得她是活著的。」
蘇菲亞是漢森機器人公司最新、最高科技的機器人,有「全球最美機器人」的封號,她不僅被世界作為新科技的表率,也是機器人文化的一大指標。蘇菲亞曾獲邀到聯合國發表演說,並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提名為世界首位創新守護者。她於2016年時獲得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資格。她在金融、保險、自動製造、資產開發、媒體,乃至於娛樂產業都有所接觸。
在這次有關「人與機器人」的各種討論中,重點不像過去著重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成長,未來,是否有一天機器人將會勝過人類,甚或取代人類。由於蘇菲亞太逼真了,這次討論的重點聚焦在:到底人與機器人有何異同?
在這次的討論中,除了探討人與機器人的各種異同之處,最引人矚目的是:許多人竟然都認為自己根本就是機器人或與機器人無異。他們論述的重點在於:他們覺得自身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對他們而言,命運並非個人可以決定,而是像機器人一樣,是事先設定好的;感覺自己就像一顆棋子似地被擺佈著,沒有個人的自主權。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楊定一博士說,這是觀點的問題,如果我們眼前看的一切都是「果」,那麼我們就會說它完全是註定的。活在世間,我們不斷受因-果運作的宰制,但所謂的「因」,往往不單純是我們眼前看得到的原因。眼前的「果」則是從宇宙各角落(包括五官體會不到的角落)隨時建立出來的。我們分辨不清何者為「因」,卻飽受各種「果」,尤其是自己不想要的果。由於難以獲知其因,人們往往認為命運難以捉摸、無可奈何,所以會認為是註定的。
楊定一博士說,如果一切都是註定的,我們來此是為了什麼?如果一切都是註定的,可能找到人生的解答嗎?我們之所以認為一切都是註定的,這是因為頭腦思考的原因。頭腦的思考一定要有一個因-果的連結,否則會造出矛盾。但是,心,不需要因-果的連結,可以直覺的理解。真實,其實遠比頭腦所思考的簡單……
人的特性就在於他不只是有頭腦、有理性,而且他也很用心、很感性。在這個世界上,人類有許多本領不及動物,比如聽覺、嗅覺乃至記憶力等。將來,機器人肯定會在越來越多領域超越人類、取代人類,但這有什麼奇怪嗎?機器展現的是數據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但統領這個世界的,並非只有數據與邏輯。統領這個世界的,最主要的還在於人的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人們從心中發出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以及所持有對萬事萬物的態度。其中感恩的心就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尊重、合作、分享都是進步的動力,愛則是更大的力量。
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李飛飛說,不管科技如何發達,引領世界的還是慈悲和愛,而不是冰冷的科技和數字。慈悲和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理由,也是宇宙的最高法則。日月星辰是慈悲的,為生命的出現準備了前提;大地是慈悲的,承載了生命的繁衍。生命的本質就是慈悲的。
愛因斯坦在給女兒的信中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物種得以存活,如果我們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想要拯救這個世界和每一個居住在世界上的生靈,愛是唯一的答案。
換句話說,人與機器人的不同在於感性而非知性。頭腦的思考是屬於理性的與知性的,而這正是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擅長之處,透過資料庫、大數據分析、自我學習等技術,機器人在資料處理與分析的能力會與日俱增。心的思維則是感性的與覺性的,感覺、感受、感動、感情等的多樣化,才是人類生命之所以多采多姿的源頭。人類複雜的情感、用任何語言都無法精確描述的喜怒哀樂情緒,如何成為數據處理器的一部分?
在人類的感性與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愛與慈悲,心道法師說,愛與慈悲是和平的源頭,是人類社會和諧安定與繁榮進步的驅動力量。我們可以這樣說:愛與慈悲——這就是人與機器人最大的差別。事實上,愛與慈悲正是人類心靈的主要特質;從愛與慈悲的展現來區分人與機器人,就在說明機器人只是一個仿生的器物,並不具有一個真正生命所特有的心靈特質。這也就是說,人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具有愛與慈悲的心靈。
我們在論辯人與機器人差異的同時,更重要的意義是:如何善用人與機器人的差異,透過截長補短與相輔相成的用心運作,共同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也就是說,透過愛與慈悲的精神感召來建構人類溫馨的大同世界,並利用機器人強大的數位分析與計算能力來開創富裕的數位化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