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思想與智慧 (二) 《道德經》如是說
《道德經》相傳是老子當年西出函谷關之前,被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尹喜所挽留,並向其請教周禮。老子在當時總結思想論述,並對尹喜道:「老夫授汝經論,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而後留下五千言一書,後世稱之《道德經》,又稱《老子》。之後,老子倒騎青牛而去。
在研究《道德經》之前,最好先了解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物資財富的積累,會逐步導致人們產生私慾和對名、利的追求,從而迷失了人原有的、先天善良純真的本性。也就是說,人類道德的墮落才導致仁、義、禮、智、信的出現。
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不只周朝禮制早已徹底崩壞,諸侯各國之間更是戰爭不斷,似乎除了以武力兼併之外,沒有其他可信可行的規則。在這種以暴制暴的環境氛圍之下,老子的論述是有其現實考量的;亦即如何說服當時的諸侯列強,停止積極地暴力爭奪。老子巧妙地找到一套對應當時非常、極端人間狀況的智慧——合道順德。
在所有的先秦著作中,《道德經》書裡採用的是最為權威的口氣。其表達方式直接、明確,不留商榷餘地。《道德經》不爭辯,只宣說。老子為了說服諸侯列強,他用了一種比統治者更權威的口氣,同時卻又採取了一種站在統治者運用權力的態度;他沒有要反對統治者,只是他比他們更了解如何治理國家,以這個立場來批判當時統治者運用權力的方式。因為如果不是這種口氣、這種權威風格,面對權慾高漲的諸侯列強,這些話是不可能有人願意聽的。
《道德經》一書的內涵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這本書在戰國時代已是很流行了。之後,到了唐朝,由於皇帝姓李的緣故,竟然認老子為其祖先,一方面設立研習道家的博士、助教等,並別立道家為一科以舉士;一方面又在天下廣設道觀,誦《道德經》及《莊子》等書。這時幾乎每戶人家都必備《道德經》一本。由於歷代學者和君王的倡導,《道德經》的風行,絕不是偶然的。
《道德經》不僅在國內盛行,而且暢銷於國外。它被譯成各國文字,世界上除了基督教的《聖經》,譯的最普遍的就是《道德經》了。尤其兩次世界大戰以來,世人受盡炮火的荼毒,窮極知返,才覺悟到徒賴物質並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他們把目光轉向東方文化,於是代表東方智慧的《道德經》,更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推崇。
《道德經》僅五千言,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何以竟會發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道德經》之所以這樣重要,乃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的經驗與智慧;基於它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我們不能只拿它當作一本「書」來看,它實則是世間文明思想的啟迪和生活的指導原則。它是人類智慧高度的流露。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曾仕強教授說「尊道貴德」是其要旨。的確,整部《道德經》無外乎就論述了兩個字而已——「道」與「德」。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與體驗:老子所講的「道」與「德」究竟說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