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莊思想與智慧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主要講的是宇宙、人生之道。然而,「道」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道」?

到底什麼是「道」究竟什麼是「道」?很妙的是我們的問題就回答了我們的提問「道」就是「到底」,「道」就是「究竟」;「道」是一個終極的理念,這個理念高於一切,它涵蓋一切,它包括一切;「道」先天地生,它永遠存在著,它是萬物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就「道」字而言,可拆解成「首」和「追」,所以「道」也可以解釋成——我們首要追求的東西。人生在世首要追求的是活得自在與活得幸福。而這「自在」與「幸福」來自於我們能「得道」、「悟道」與「行道」。「與道合一」就是我們生命首要的追求。《中庸》:「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為生命之所繫,我們自然需要「道」。

《道德經》對「道」的宣說很直接首先,揭示「道」的存在。其次要人明白「道」的屬性。接著,說明道的作用。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依照「道」正確地、更有效地處世與治世。簡言之,《道德經》是將「道」的思想落實到實際處世與治世的典籍,主要在闡述「道」的「性」、「體」、「相」、「用」:

「道」的「性」——道法自然。自然即道,道性自然。道,自然無為。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虛無大道,自然為性。道性,自然無為。

「自然」也有「自己如此」的意思。「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為法。

「道」的「體」是很玄的。它先天地而生,是萬物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的「相」是恍惚的。不容易把握的。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的「用」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道無私,順任自然。

「無為」是「道」的本性。自然而然,不造作。「無不為」是「道」起的作用。「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正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最好的註解。所以說「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可以說是《道德經》的根本核心。「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老子講的「道」,既是他對宇宙萬物的抽象認知,也是他對宇宙萬物運作的具體思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無」和「有」代表著兩種很玄又形態迥異的東西:一個是無定形不具象,另一個則是定形又具象;這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道」。

從「無」到「有」,老子的「道」,大體包含了兩層意思:「無」是指形而上的宇宙本體;「有」是指客觀的規律性運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包含這兩者;「無」者「無為」,「有」者「無不為」。這個「道」「無」「有」就構成了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就像太極圖所描繪的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道」又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玄之又玄,只能意會,不可言說;那些能被言說的,並不是完備的「道」。那麼「道」到底是什麼?「道」本無為是虛的存在。那什麼是實的呢?老子說,是「」,「德」是「道」的落實,只有「德」才是能實得的。有「德」才能得「道」。

既然「道」不可言說,我們還是少說為妙。好在「有德」就能「得道」,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和體驗這個可以得道的「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