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莊子,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為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西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莊子》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

 

莊子所處的環境很險惡,暴君當政,生活也很窮困。據《莊子山木》記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繫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說:「何先生之憊邪?」莊子回答道:「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魏王本來是想揶揄莊子的一副潦倒相(「憊」),然而莊子卻針鋒相對指出,知識分子不能堅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棄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過是由於時運不濟,物質生活窮困罷了。

從莊子一生來看,他雖然缺衣少食、家境貧寒,但卻從未在人格志操上有絲毫退讓。可以說,莊子確實做到了「貧而不憊」、窮且益堅。據《莊子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莊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人物 )交好。

《莊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近代的學者大都認為,〈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敷衍。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三十三篇,七萬餘言,應是西晉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

在《莊子奧義》一書中,作者張遠山考定莊子(前369~286)為宋人,考定暴君宋康王在位長達52年(前337~286),兩人畢生共始終。莊子著書批判君主專制,貶斥強化專制的儒墨學說,既要避免母邦暴君宋康王誅殺其身、剿滅其書,又要預防後世暴君剿滅其書,因此不得不支離其言,晦藏其旨。

《漢書藝文志》記載《莊子》共有52篇,西晉儒生郭象刪去19篇後,始成今本《莊子》33篇。郭象《莊子注》,被古今莊學家奉為莊學至高權威。但張遠山考定,今傳《莊子》33篇,無一全真原文,均被郭象先以儒學成心故意篡改,再用儒學觀點惡意曲解。儒生郭象以注莊來反莊,用偽莊學遮蔽真莊學,矇騙愚弄世人長達1700年。

張遠山:莊子是超越時代的偉大先知,不僅超越古代,甚至超越現代,不僅超越古今中外很多普通人,而且超越古今中外許多大哲。以現在的標準來看,莊子可以説是中國的第一個現代人。比如莊子主張「齊物」,不僅拋棄了個人的自我中心主義,也拋棄了民族的、國家的、人類全體的自我中心主義。再如莊子主張「逍遙」、「自適其適」,也就是現代意義的「自由」。又如莊子主張「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對任何事物,都肯定其相對之是,而非全盤抹殺,更非「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無論「逍遙」、「齊物」、「自適其適」,還是「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古代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現代也並非人人都能做到。

 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