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謂「人」? 人和其他的生物有何不同?

「人」是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物。能使用語言進行思維溝通,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在哲學的課題中,「人」這個概念所指的不僅只是能直立、能使用語言、身軀無鬆厚毛髮所覆蓋的哺乳動物,而是指具有理性、能替自己作抉擇的自然人。

有覺知、能思維,人們有自己的意識,有自己的思維,有判斷事物的能力。人與動物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擁有「人性」。

「人性」,心理學將人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類區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性」有三類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精神屬性就是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去對外界環境探究和反應,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生物屬性就是人作為一個個體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社會屬性就是個體與群體之間進行利益交換的過程。對於人性來說,這三種屬性缺一不可。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人性就是人的本能,本能是支配人行動的最大的一個推動力。使人們的心理得到發展和改變的動力,不是由外界的刺激,而是由人們生來就有的人性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個體生活、種族延續的本能,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本能,也是為了生存而相互依存的本能,三種人性的需求就是促進人類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動力。當三種人性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積極健康的情緒。

然而 , 人性時常糾結 , 人們心理障礙的產生就是人性三種屬性的不平衡發展,或者是某種屬性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種不平衡的發展,會使人們的人性偏離,導致性格扭曲,產生異常的行為。貪嗔癡慢疑,人的種種苦惱,社會的種種問題,皆因而產生,反覆不斷。此即佛家所說的「人生是苦」

達賴喇嘛:人類希望離苦得樂卻受煩惱操控而離樂得苦。達賴喇嘛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我們今生現有的身心蘊體卻不是自己全部能控制的,而是被過去所造的因所影響,這表示身心會受到苦的支配控制。所以想要離苦得樂 首先必須認知所有的痛苦,然後我們才會想要尋求痛苦的解脫。

如何才能認知所有的苦 ? 苦來自人性的糾結所以要認知苦就必須去觀照人性 ; 如何觀照人性?人性在自身所以觀照人性最方便有效的方式即是觀照自身也就是認識自己觀察之道就是向內觀照認識自己 ; 能夠看清楚人性的問題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在人世間活出生命的意義。能夠向內觀照自身也就是具有自知之明 ; 這個過程即是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 ; 這個「明」在修行時也稱之為覺性、佛性、靈性或道。

佛教常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覺性,覺性或佛性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因迷妄的深淺,而有明昧的不同。迷,是指人性的糾結也就是缺乏覺性的表現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眾生因迷此性而流轉這也是在說明「覺性」與「人性」的異同

佛陀說,只要能隨順覺性就能圓證佛性成就佛道修行就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般若) 而能由迷轉悟擺脫人性的糾結恢復本來面目隨順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