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有生理的構造,合併心理的反應,一般常以「身、心」來表示。以身、心兩方面來對人作分析,這是通俗的分類,也是簡要的分析。在佛法中,則有比身、心的分析,更細膩、更詳實的說明,那是分別從「蘊、處、界」三方面所作的剖析。

五蘊、六處、十八界談的都是我們的身心,它涵蓋的是色心二法,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身心是物質和精神和合的有機體。既然是色心和合的,我們想要認識自己,就不能偏重在心靈上,也不能偏重在物質上,而是要一整體地認識。為了一整體地認識生的身心,佛教所用的方法稱作三處觀

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三處觀,即五蘊觀、六處觀、六界觀。蘊、處、界的分別觀察,是從不同的立場去分別,看到有情的各個側面。蘊觀,詳於心理的分析;處觀,詳於生理的分析;界觀,詳於物理的分析。依不同的立場而觀有情自體,即成立此三種觀門,三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

蘊處界,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心理、生理、物理的分析。這三個方面涵蓋了我們的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以及界中的地水火風可相通於非執受的自然界(器世間)。五蘊的色蘊是物質,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物質,所以通於自然界;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而自然界也有地水火風,所以色的這一部分通於自然界。

蘊界主要是分析有情本身的身心(詳於心理的分析);六處主要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詳於生理的分析),但也會引申到與外境的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接觸,雖然是分析自己的身心,也會發覺跟外六處產生接觸,並產生六識。這樣雖然表面上是分析自己的身心,其實還牽涉到心外的境界,即涉及到內在外在的一切了。

五蘊、六處、十八界談的都是我們的身心,它涵蓋的是色心二法,既然我們的身心是色心和合的,就不能偏重在心靈上,也不能偏重在物質上。現代科學或哲學都有所偏重,包括佛法的不同法門也會有所偏重。譬如說唯物論重於物質,唯心論重視心靈。唯物論認為一切萬法包括人類不過是一些物質元素的組合而已,心靈是由於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的功能,所以認為物質是為主的;唯心論認為一切萬法是唯心所現,如果沒有心靈的作用就不能認識一切萬法,一切行為帶來的業力也是由心靈造作,由心靈來分別的人間的一切善惡,好壞、善惡、喜怒哀樂都是由心靈造成的。佛法認為不管唯物還是唯心都是偏於一邊。

佛法的重點是認識我們的生命是色心和合的,證明了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基於這一點,大家要有所了解,如果偏於一邊,就不能了解中道的真相(即緣起)。這就提醒我們,在觀察身心時,一定同時去觀察色心二法,在這樣的觀察下,你會發覺色心二法都是緣起無自性而不可得的,就不會在心或色的任何一邊產生執著,認為它是永恆不變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