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可說是一門佛教心理學,唯識學有兩個重要宗旨,其一是闡明「萬法唯識」。其二是「轉識成智」。本篇主要在了解「萬法唯識」。有關「轉識成智」的內涵將在後續的文章中論述 。
唯識學主張,人的心靈活動及行為反應,乃至性格特質、情緒狀況等等,都是識所變現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在闡明此理。唯識學的修持就是要人看清楚人生就是心識的活動和表現。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謂三界:就是指眾生所處的境界。有情眾生所處的境界,可以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種境界。三界唯心,旨在說明:一切外境的種種相狀、分別,皆由心識所變現。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意識心所塑造的世界。人間萬事皆一般,卻因一心的變化千差萬別。
唯識學的觀點,心識有八,唯識學稱之為八識心王,即眼、耳、鼻、舌、身識(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這八識構成了種種不同的法界,識心攀緣於所現的世界,猶如人們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都是認假為真,執著於虛妄之境所產生的顛倒作為。
這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之一切萬法,因此說萬法唯識。能夠深心信受八識心王是一切三界萬法生起的根本。如果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出來的。唯識就是世間諸法,皆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唯心與唯識又有何區分?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其實唯心與唯識僅是異名同義,在經論中時而唯心,時而唯識;轉妄心為真心,轉妄識為真智,這都是佛菩薩,歷代祖師為化度眾生權宜方便所施設的無上妙法。
有關唯心與唯識的區分,凈界法師有精闢的闡釋:佛陀的整個緣起法是以心做根本,那麼以這個一念心性,當你是覺悟的時候,你依止一念心性修六波羅蜜,這個叫做清淨法的緣起,這叫做三界唯心,它是以真如做根本開展出來的緣起法,讓我們知道說我們未來會怎麼樣,這是第一個緣起法。
第二個就是我們唯識學叫做萬法唯識,這個識就帶有感情,就是這個一念心性當它是一種迷惑的狀態的時候,它往下墮落就變成萬法唯識了,唯識學是很務實的讓我們面對自己:你現在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你會輪迴?為什麼輪迴會相續?為什麼我們死了以後,我們來生又會得一個果報?為什麼聖人死了以後他能夠入無生,而我們一定要有生?這個輪迴的力量是怎麼來的?到底我們啟動了哪一個開關,把輪迴的力量給開啟出來?到底我們的內心世界哪裏出了差錯?所以萬法唯識是一個雜染緣起,讓我們很冷靜的面對自己。
凈界法師說,清淨的緣起是讓我們面對佛陀,雜染緣起是讓我們面對自己,這兩個都需要面對:一個是未來的你,一個是現在的你。所以我們讀《法華經》、《華嚴經》,是看到未來的我,未來我們有一天會變這樣子;你學唯識學是看到了現在的你,這兩個不太一樣。那這兩個都很重要,所以唯識學是探討現在的你,《法華經》、《華嚴經》是探討未來的你。所以三界唯心是清淨法的緣起,探討諸佛的功德莊嚴,萬法唯識是講到凡夫的輪迴的雜染緣起。
世間上有唯物論、唯識論、唯心論及唯人論,佛教講的是唯識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