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八識是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唯識學將心理範疇分為二大類,即「心」與「心所」。「心」又稱「心王」或「心法」,是指我人精神作用的主體。「心所」指依託心而生起、與心相應、係屬於心的各種心理功能,稱為「心所有法」或「心所法」。
「心王」就是佛教中的識蘊,唯識宗有八識,其他佛教宗派都是六識。八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前六識大體與現代心理學的五種感覺以及意識相仿。正如法師說,在唯識學中,所謂心識,有時是指同一名稱,如八識又稱八心王。心即是識,識即是心。但有時又表達不同的概念,如第八阿賴耶識稱心,第七末那識稱意,前六識統稱為識。(有關「心、意、識」的異同將在後續文章中介紹)
在小乘佛教時代,只說「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大乘佛教發展為八識。就是在六識之後,發展出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在唯識學上稱為「八識心王」。八識說明如下:識者心之別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體。眼、耳、鼻、舌、身是五種感覺器官,合稱前五識;意識稱為第六識,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的綜合中心; 末那識稱第七識,是有情「自我意識」的中心;阿賴耶識稱第八識,它含藏「萬法種子」,是生起宇宙萬法的本源。
「心所」之全名為「心所有法」,《百法論纂》云:「心所者,心家所有之法也。」心家,指八識心王,是精神作用之主體。心所乃從屬於八識心王,為八識心王所有,受心王指使差遣之法。心王與心所之間的關係,心王帶著一群心所完成了知境界的目標,心所則各司其職,或觸境、或作意、或感受、或取相、或造作等等,透過分工合作,最後圓滿證知,巧辨諸境。
心所依託心而生起、與心相應;無著菩薩之《顯揚論卷一》云:「心所有法者,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意即:心所乃從第八識所藏含之心所種子所生,依心王而起,與心王同時生,配合心王,共辦事業。
佛教唯識學將人的心理反應分析成五十一種,稱為「心所有法」,其內容如下:
1. 五種隨時存在的心理行為(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2. 五種特別營造的心理行為(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3. 十一種良善的心理狀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4. 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
5. 二十種煩惱心態: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6. 四種未定善惡的心理:悔、眠、尋、伺。
心王與心所涵蓋了我人的各類心理行為,佛法廣博精深,唯識學將人的心理反應分析得周密微細,唯識理論系統而又嚴謹,學通後將受益無窮。研究心理學的人如果再來研究佛學,必然會有大開眼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