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是人生的大哉問,誰人不想過幸福的人生呢?但幸福能夠透過追求得到嗎?雖說每個人都渴望幸福,但幸福並不是你下定決心要找它就找得到,反而你越是挑燈尋覓,幸福越是躲藏暗處;米哈里教授說,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隨時充滿在其中。
時代不斷地在演進,現代物質的進展相較於中古世紀有飛躍性的成長,但在「幸福」這一塊生活體驗,我們並沒有比過往好多少,過往的人們沒有電視、手機、冷氣等科技產品,卻不乏能享受生活的農村家庭;反觀現代人雖說生存無虞、豐衣足食,甚至比過往的皇帝過著更舒適的生活,但依舊充斥著對社會失望、生活絕望的人們;儘管在物質生活上突飛猛進,但在生活體驗的內涵卻沒有進步多少。
米哈里教授「發現」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它。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不過,幸福並不是我們憑意識就可以尋找得到的。「問問自己幸福嗎?」英國哲學家暨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道,「一旦你花心思去想這件事,幸福就成過眼雲煙了。」唯有不管在順境或逆境,都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感到幸福,打著燈直接尋找幸福,反而會遍尋不著。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特.法蘭克爾(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前言中,用優美的文字寫下了他的總結:「別以成功為目標──當你愈是針對它、以它為標的,就愈容易錯過它。成功,就像幸福一樣,不是追求而來的;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而忘卻自我的副產物。」
那麼,要怎麼在不刻意尋求它的狀況下,達成這個捉摸不定的目標呢?根據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米哈里教授發展出一套以心流概念為基礎的最優體驗理論。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他說,這條路蜿蜒曲折,但他深信這是可行的,而學會操控我們的意識內容是它的起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