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為何會覺得自己不幸福?在這本書中有深入的探討。

米哈里教授說,幸福之所以遙不可及,首先是因為宇宙並不是以人類想望的舒適為前提設計的。浩瀚無窮的宇宙裡,絕大多數的地方都不適合生物的生存。即使是我們如詩畫般美麗的地球上,也無法視生存活著為理所當然。幾百萬年來,我們得與冰寒、烈火、洪水、猛獸,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對抗,才不致於遭到淘汰。

我們一直在努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但剛解決了眼前的危機,就發現下一個危機已經浮現,而且比上一回更加棘手。好不容易發明了一個新產品,沒多久就發現它會危害到我們的環境。就在某些疾病逐漸受到控制的同時,更惡毒的疾病就出現了。死亡率降低後,人口過剩便成了我們下一個憂心的問題了。《聖經。啟示錄》中代表瘟疫、戰爭、饑荒與死亡的四騎士似乎總在不遠之處追趕著。地球一方面是我們唯一的家,卻又是個危機四伏、隨時可能引爆的地方。

其次是人類的需求不斷提升,大多數人都因為無法追上愈來愈高的目標而深陷沮喪。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生命的目標顯而易見──希望得以生存、希望繼起的下一代也得以生存,可以的話,還想要過得舒適、活得有尊嚴。在南美洲城市的貧民窟裡、在旱災橫掃的非洲地區、在數百萬名受饑荒之苦的亞洲人中,大家所求的,僅僅是圖生存而已。

但是一旦跨越了生死存亡的基本問題後,人類就不再滿足於圖個溫飽了。新的需求、新的欲望不斷崛起。隨著生活變得富足,我們的要求也更高了,過得愈是舒適,就愈是把幸福的標準往高處推。在這種因著期待不斷提升而產生的矛盾中,我們發現品質改善就像個無底洞似的。事實上,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同時也樂在追求當中並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大家往往把目光定睛在未竟的目標上,而不是享受當下應有的歡喜。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幸福感也將不翼而飛。

米哈里教授說,幸福之所以難求,最主要的障礙是這世界並不是為了迎合我們的需求而存在的;這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挫折,以致於需求暫時滿足了,我們就忍不住想要更多。這樣長期的不滿是我們的生活無法稱心如意的第二個障礙。

要解決這些障礙,我們該如何做?米哈里教授說,我們的自我感覺、生活是否喜樂,最終都取決於大腦如何篩選並看待每一天的生活經歷。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幸福的,是內在的和諧,而不是我們是否能控制宇宙巨大的力量。當然,我們應該繼續研究如何掌控外在環境,因為這攸關我們的存亡,但是擁有這種能力絲毫不會改變我們的個人感受,或是降低世界帶給我們的混沌感;想要達成自我內在的和諧,學會掌控意識才是當務之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