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這本書主要在檢視一個人如何透過掌控內在生活,得到幸福的過程 〪有人問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什麼事能使他感到幸福,他給的答案簡短而明智 :「工作與愛〪」的確,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上都擁有心流,那麼他的生命品質絕對能提升〪這一章,將介紹工作如何引發心流;下一章,則將進入佛洛伊德提到的另一個主題一一從人與人的相處中獲得樂趣。
工作是件既普遍、差異又大的事,因此問一個人工作是否為他帶來樂趣,得到的答案可能南轅北轍〪有一句古老的義大利諺語說 :「工作可以使人變得尊貴,也可以把人變為禽獸 〪」這句充滿諷刺的話或許想一語道盡各種工作性質,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需要複雜技能而且可自由完成的工作,能提升人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不需要技能而且被迫完成的工作,則會帶來精神熵 〪
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大半的時間花在求生,謀生也就是工作;當我們花愈多精神能量追求物質目標,就會進而產生更多物質目標,要實現它們也就更加困難了。於是我們只好投入更多勞力、心力與體力,以及更多自然資源,才能滿足自己欲求不滿的期待 〪有許多論述,因而認為工作是對人的貪求的懲罰,所以人在世上的日子必終身勞苦 〪但是,工作不見得都不愉快,也有充分的證據指出,工作也可以樂趣橫生,有時甚至是人生中最有樂趣的部分 〪
米哈里教授在《心流》一書中,介紹了阿爾卑斯山上的老太太、芝加哥的焊接工人,以及中國莊子的理念和「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 〪他用莊子的「遊」的觀念解釋了心流現象,要達到「遊」的最高境界,靠的不是超人的能力,而是在環境中尋找行動機會,然後全心投入,假以時日,一旦練就出純熟的技巧,就會產生超凡脫俗、出神入化的結果 〪
阿爾卑斯山上的老太太、芝加哥的焊接工人,以及中國的庖丁,他們有個共通點:他們從事的都不是光鮮亮麗的工作、都很辛苦,而且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無聊、重複、沒有意義的,但他們卻能把這些工作轉換成具有複雜性的活動;先找到別人看不到的行動機會、專注在上頭,接著在互動中失去自我,最後,以更強大的自我呈現 〪在這樣的運作下,工作就會變得有樂趣,也因為投注了個人的精神能量,會覺得工作是自由的選擇,不再有逼不得已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