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可能仍然認為只要身體健康、有錢、長得帥,就可以擁有幸福。米哈里教授說,如果是這樣,當事情不如我們的意,命運待我們不公時,該拿生命品質如何是好呢?
米哈里教授說,主觀體驗才是生活的全部。物質條件反倒是次要的,因為它們是透過體驗帶來間接影響的。健康、財富等物質上的優勢不一定會提升我們的生命,但心流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也有許多吃盡苦頭的人,最後不只撐了過來,甚至還能徹底享受生命。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常人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中,不但內心感到和諧,複雜性甚至有所成長?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這個非常直接的主題 ——一個人遭逢逆境時,如何度過難關,以及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怎麼樣在一片混沌中營造秩序。
當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被重大災難毀壞,為什麼有些人承受不起,為什麼有些人卻不但可以存活,更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豐富了當事人的生命。為什麼同樣的事可以擊垮某個人,卻使另一個人的內在變得更有秩序呢?心理學家通常把這類問題歸在「適應壓力」的標題下研究。
米哈里教授說,在分析一個人適應壓力的能力從何而來時,有三個值得一提的來源。第一個是外在的支持,特別是社交網路的支持。第二個對抗壓力的法寶是個人的心理資源,像是聰明才智和相關的個性因素。最後,是當事人用來應付壓力的策略。這三個因素中,第三個與心流的關係最密切。
當遭遇壓力時,光有外來的支持還不足以有效紓解壓力,這種資源只會對原本就有適應能力的人才能發揮作用。心理資源則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很難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或外向一點,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應付壓力的策略不但決定著壓力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最具彈性的資源,因為它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人面對壓力時,有兩種主要的反應方式。一種是正面的反應,被稱作「成熟的抵禦」或「轉換性適應」。另一種是負面反應,被稱作「神經性抵禦」或「退化性適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