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發展出盡其一生貫徹的目標?有些人卻在空虛而缺乏意義的生命中做無謂的掙扎呢?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一個人是不是能在混沌中找到和諧的人生主題,受到許多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影響。
那些成功發展出貫其一生的人生主題的人,往往記得小時候,爸媽講故事或讀故事給他們聽的情景。米哈里教授說,聽值得信任並且愛他們的大人講故事, 不管是童話故事、聖經故事、歷史英雄的事蹟,或是家族辛酸史,是孩子從過去經驗學習人生意義的初體驗。除了爸媽講的故事,人生接下來還有許多可以從過去汲取意義的機會。成功找到人生主題的人,往往有一位讓他們深深敬仰的長輩或歷史人物作為典範,或是因著一本書,發現新的行動機會。
米哈里教授說,從過去世代建立起的秩序汲取經驗,來避免個人的心靈混亂,這是為生命創造意義的重要策略。文化累積了許多知識,或說有秩序的資訊,可供我們使用,但大家卻忽略了它們,期待以自己的方式為生命創造意義。將先人得之不易、用以教導我們生活的資訊棄之不顧,反而想要找出自己的一套目標,是種錯誤的傲慢。
宗信仰在過去對人類有很大的影響力,現在還是有許多人將內在秩序建立在宗教留下來的精神見解上,對這些人來說,一個有意義的信仰體系,就足以提供強烈心流體驗所需的目標與規則。但是不可否認的,米哈里教授說,愈來愈多人沒有辦法從宗教信仰獲得幫助。接下來會不會有什麼新目標與意義體系興起,賦予我們的下一代生命的意義呢?
如果真出現一個新的信仰體系,米哈里教授說,它必須能合理解釋我們知道、感受、希望與害怕的事,還必須將我們的精神能量導向有意義的目標,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心流來源。
在某個程度上,這個信仰體系必須符合科學對人類或宇宙現有的認識。米哈里教授說,如果缺少這樣的基礎,我們的意識勢必會在信仰與知識上出現分歧。而科學如果真要提供協助,也得先做改變。除了目前描述與控制現實中各種獨立現象的專門學科,還要發展出一個可以綜合所有知識的解釋,並將它與人類及人類的命運結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