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體驗的共同特徵是:當一個人的技能與面對的挑戰相稱、目標方向清楚、整個行動體系有明確的規則可循、參與者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表現。在那當下,注意力會完全集中,讓當事人沒有餘力顧及任何不相干的事,或擔心任何問題。自我意識會從中消失,對時間的概念也扭曲了。但這樣的經歷是怎麼發生的呢?
米哈里博士說,最優體驗乃是由我們自己所締造的。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時根本就是一種痛苦,但日積月累的最優體驗會匯集成一種掌控感,也就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態。
例如,當一位畫家在專注於畫畫時,他能透過心流發揮出自己最極致的表現,獲得突破;在一再的突破中戰勝了某種挑戰,並獲得成就感;在見證到自身的成長後,獲得意義與控制感;當感受到自己對人生有控制感、有意義後,產生幸福感。
物質享樂能帶來快樂,但轉瞬即逝。米哈里博士說,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不是變瘦或變富有,而是對自己的生命真實感到滿意。只要懂得控制心靈,一個人找到樂趣的途徑是沒有限量的;一個人如果可以駕馭精神力量,將它用在經由意識選擇的目標上,自然會發展成為更深課的人。若能在技能方面繼續精進,往更高的挑戰前進,那麼這個人肯定能成就不凡。
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有部份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因此,《心流》這本書在最後提到,如何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這樣人生也就有意義了。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
米哈里博士說,人類歷史中,嘗試尋找終極目標、賦予人生體驗意義的例子不計其數。許多人的生活都存在一個終極目標,並且以它為指標,日復一日的生活著,這個大目標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著他們的精神能量,其他較小的目標則依附著這大目標存在。這個大目標會定義一個人將生命轉換成心流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挑戰,少了這樣的大目標,就萬事最有秩序的意識也會缺凡意義。
當《心流》一書提到,生命意義與終極目標時,所謂的心流活動或最優體驗,就和生命修行的義理完全地結合在一起。「此生所為何來」這是生命修行或靈性修煉中最常提出的課題之一,在《心流》一書中,給了我們充分的解答。利用目標、決心與和諧將生命的片段結合起來,轉換成一場沒有間隙的心流體驗,就能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