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別跟死亡見外,就去認識它,習慣它,跟它混熟。讓我們永遠先想死亡再想到其他事情。任何時候,都讓我們在想像力中,用各種角度去翻轉它......。死亡在哪個轉角等著我們,誰也說不準,那就讓我們反過來在每個轉角等待它吧。預想死亡就是預想自由......。誰能學會死,就能放下奴性。知曉如何赴死,我們就能不受操控、摔開一切阻礙。」––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德・蒙田

否認死亡的法則(The Law of Death Denial ––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忌諱死亡這個話題並避免思考死亡。其實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死亡的必然性應該時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理解生命的短暫讓我們充滿了目標感和緊迫感,去實現我們的目標。訓練自己去直面和接受這個現實,讓我們更容易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分別和危機。知道自己終有一死,我們就會懂得人生的比例與分配問題,明白在這短暫的存在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愈是意識到自己不會永遠活著,就愈能在當下的各方面感覺到自己真正活著。

葛林說,人的問題,不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死,而在於害怕一直去想自己會死。透過對死亡真相的理解,我們將會更深刻地與現實產生連結,並讓生命出落地更加完備而少有侷限。我們愈是不想去談死,就愈沒有辦法放開手去活。人既然具有自我意識,就不該自我設限,而該令其不斷前進。這是人類此一物種的力量泉源,也是人存在於世上的天命所歸。我們要學會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哲學思維,藉此將生而有涯的意識轉化為一股具有建設性,能讓生命變得更加豐富的助力。

如何才能掌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這種哲學?葛林在本書中介紹了五種關鍵的策略:

* 對死亡要有切身的感受:瀕死經驗或臨死經驗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因為死亡威脅需要集中全副心力去回應。我們會變得異常專注,會因此注意到平日視而不見的細節,這種體驗之後對當事人的人生觀會有大幅的改變。

* 醒悟於人生苦短之理:讓人生苦短四字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羅盤。我們會在這樣的意識流中放下無謂的自我,因為我們心中將只剩下自己跟手上的工作,我們會全力以赴,達到我們的目標。

* 認知到凡人皆有一死: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會經過的輪迴,你也不例外。我們愈是能從每個人都會死的認知為起點,去切身體會人與人的連結,那我們就愈能用優雅的身段去包容與接納人性的多彩多姿。

* 擁抱一切的痛苦與逆境:生命中有太多不受我們控制的東西,而終極死亡正是其中之一。我們會有病痛,會與人生離死別,會嚐到失敗的苦果;我們的人生課題就是要去接受這些過程,並非自虐,而是為了從中學習並讓自己變強。

* 對崇高之事敞開心胸:面對崇高之物,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有多渺小,我們會從妄自尊大的局限中出走,我們會擺脫習慣與平庸,會打破對死亡的禁忌,主動去提升對死亡的認知,那真正的自由就會降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