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這個字在中文的意涵裡包含心靈、頭腦的意思。中國人似乎很早就把心靈智慧的觀念看得很深。心可以指身心,也可以用來說明超越身心的境界。心是靈的所在,也是善念、德行、智慧、慈悲的所在,這一切以「心」一字記之。「心」也常被用來代表人;當我們提到自己,向心窩一指,正是最常用的手勢。
人們把與心相關的概念看得比其他更重。諸如:「發自內心」,「捫心自問」,「全心全意」,「心想事成」,「心心相印」等等。有趣的是:所有古老的文明都認為心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源頭,也被認為與穩定的情緒和精神較佳特質有關,心胸開闊者正是指穩定而成熟的人。心也是智慧和道德的源頭,比頭腦更重要。
然而,從近代西方醫學的觀點,心被簡化成人體的幫浦,僅是生理循環系統中的一種臟器。心的地位和超然之意涵,因而減色許多。不過這種看法正在轉變,新近的研究發現,心的功能遠超過在西方醫學裏將它視為單純的「血液幫浦」而已,現代人每天面對複雜環境變化或處理各種繁瑣事件時,其實心臟才是調節情緒處理過程的源頭。
科學家在心臟中發現的「心臟智慧(heart intelligence)」,與腦部所顯現的智慧有所不同。以IQ和EQ來比喻的話,心臟智慧比較像EQ而非IQ。心臟智慧導引了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覺醒、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生活的關係、我們的行為、反應以及直覺。心臟智慧能影響身體其他機能,幫助體內其他系統回復常態,重新回到平衡,讓整體的身心回到整合點,這對想要擺脫疾病、恢復健康的人來說,一切從「心」開始是絕對必要的。
中醫對心的論述與西醫迥然不同,《黃帝內經》:「心之官則思。」「心」主要的功能在思維,在思考。「心藏神」,神是指人體的生命力和自癒能力。古時候的人們,很早就明白心對生命的重要。黃帝內經反覆講,神安則心安,心安人就安了。
現代人處在資訊過多、壓力過剩的時代,最常說的一個字就是「忙」。「忙」這個字很有意思,左邊是一個心,右邊是一個亡;意思就是一個人沒有了心。所以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老一輩教導我們,無論在哪個領域若想尋求真理,用心比用腦更重要。不止在中國,幾乎所有文化都賦予心更高的位置,這似乎是各文化共通的概念。各個宗教信仰也是如此,也都強調在心靈上的解脫或救贖。
譬如佛教。佛教的修行,重點就在於修心。所以佛教的經典對心是什麼?心的本質是什麼?有豐富的論述。《華嚴經》中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中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楞嚴經》一開始便是有名的「七處徵心,八還辨見」。這是佛開釋阿難:什麼是「心」?以阿難的聰明對「心是甚麼」都還一知半解。於是佛問阿難七個關於「心」的問題,再還辨八次說明「心」。而佛說的「心」是心之體(真心)。相對而言,我們一般說的「心」是心之用(妄心)。真心與妄心其實是一個心,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
佛說的心是真心。真心就是生命的真實存在狀態。也就是禪宗經常提到的「本來面目」,或者是一般人講的靈性、心靈。佛教的宗旨就是調伏自己的內心,故調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義,是一切修法之核心。修行就是要將我們的妄心轉化為真心,佛家稱之為「轉識成智」或「明心見性」。
華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說:「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也是告訴我們心是一切法的根源,調伏自己的內心乃一切諸佛菩薩的善說。所以心是什麼?對佛教而言,心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心,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就是探究真心,就是調伏妄心 , 回復本來面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