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並不是身體健康,也不是財產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於心多誠直,智慧豐碩。——德謨克里特
擁有財富,是人生幸福的指標之一。追求財富,也是許多人的人生動力。財富從最初作為生活的保障,到如今成為一種生活樂趣,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創造出最大的產出,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耐心。吉美.廷禮說,財富在我們的人生佔有如此重要的角色,以至太多人誤將財富和幸福畫上等號,誤以為擁有財富等於幸福的人生。
事實上,財富只是讓幸福更容易實現的條件之一。當財富在運用時,才成為財富自身;否則,僅只是一堆數字而已。如果不了解財富的虛幻性,財富也會成為引動人心貪婪的根源,為了錢財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國家,這樣的新聞每天層出不窮。
吉美.廷禮指出,人類目前的困局,主要由於使用了錯誤的量尺(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國內生產總值)來測量國家全體的發展。誤將賺錢追求幸福的過程當作目標,不斷地驅動人心的貪婪,鼓勵人們過度消費,將感官的享受等同於幸福,將繁榮的經濟作為衡量進步的主要指標。他說:「經濟指標成為我們的溝通語言、成功的量尺,GDP佔據了成功的定義,讓我們忘掉我們快樂的東西是什麼,也忘了幸福人生還有其他要素。」
GDP像病毒一樣,深入個人與國家的價值觀的中樞神經,掌控了我們的發展方向。「GDP的格言就是,生活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有生產力,有更高的收入,以便能夠花更多錢,浪費更多。」於是,在這樣的思維下,人被貶抑為消費個體、經濟動物,社會的進步被認為不過是經濟的成長。「大家都假定,隨著經濟成長,人會更幸福,卻不管這種成長是不是不平等的成長,會不會造成更多的汙染、犯罪和疾病。」
「以提高GDP為前提而進行的活動,帶來的成本也一樣被忽略不計,在這段歷程當中,我們摧毀了真實的、自然的財富,喪失的不只是我們應得的份,還有那些尚未出生的後代子孫和其他與我們共享地球資源的所有生命的份。我們現在才開始看清之的前所作所為只是具破壞性的榮景假象,現在演變成日益加深的危機。」吉美.廷禮說,近代人類高度工業發展,所付出的慘痛代價之一,就是地球資源過度耗用所引發的生態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