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愛,因為我有愛。——白朗寧

這本書的內容重點在提出一個邁向發展均衡與全體幸福的途徑。它的基本理念是:確信人類依其自然本性必然會追求幸福,這也是每一位國民最重要的渴望。群體的幸福需要運用社會、國家、甚至國際組織的力量來共同推動,但真正要為個人幸福負責的,還是在於每個人自己。真正的幸福必然是源於觀照自心最深層的自在,對自己越慈悲,才能真正對這個世界慈悲;自身具足幸福的願景,才能創造自他及環境圓滿的幸福。

吉美.廷禮說,不丹人認為,心靈的自覺是幸福感重要的根源。現代人普遍無法感受到幸福,是因為太過重視自我,而無法超脫,感受到內在的自由與喜樂。「我們可以透過消滅妄念、侵略性和慾望,以獲得內在的自由。……今日世界似乎已過於專注在自我這個概念上面,亦即過於關注我們自己、我們關心的事物、我們的需求與喜好了。弔詭的是,過度關心自我,反而無法真正認識自己。所以就某種程度而言,幸福人生取決於是否能超脫這種特殊的自我關注而得到內在的自由。」

要怎麼做才能超脫這種特殊的自我關注?才能得到個人的幸福?

我們可以參考哈佛大學塔爾賓.夏哈爾教授給他學生的建議:

1: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2: 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3: 學會失敗。
4: 接受自己。
5: 簡化生活。
6: 有規律地鍛鍊。
7: 充分的睡眠。
8: 適當的慷慨。

9: 勇敢向前。

10:表達感激。

塔爾賓.夏哈爾教授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從失敗中學習,抱持感激,勇敢向前。

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則強調:感恩的心是幸福的基石。他以自身的經歷說明,當他13歲時,正值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在一窮二白的惡劣環境中,大部分日本人姑且憑著「誠實」咬緊牙根活了下來,在全心投入的努力中,他們仍能從每日的小小遭遇中找到喜悅,為「活著」這件事本身衷心抱著「感謝」之念。稻盛和夫認為這種感恩的心念,正是為戰後日本人民帶來幸福的基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