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生活即修行 (二) 和為貴
用心生活即修行。如何用心?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心平氣和」,也就是說,要能保持心態的平和。「和」指的就是一個人心平氣和的心態,包括了和諧、和藹、和睦、和氣、和祥、和平等含義。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特別推崇「和」。《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個人只要心態平和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這實際上是治療現代人心靈疾病的一個良方。
「和」除了關乎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的作用可大可小,小至個人心性修養,大至治國、平天下、萬世開太平。「和」是我國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孔子認為,古代君王治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和」,處事要和諧,但是不能為和而和,而要以禮節制之。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所謂「中」,就是我們無染、無念的本心本性。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心中無念實在是不容易,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喜怒哀樂等感情的表達,所以還是要發;所謂的「和」,就是我們喜怒哀樂的表現要能合於節度,合於時節因緣,合於情理法。
「中」就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就是天下萬事萬物所建立、所經由的根本原則。也就是說,「和」不僅是為人處事的方法,也是天地萬物相互通達的準則。能「和」十分不易,能「和」就是能做到「不怨天尤人」,這是所有成功者都具有的特質;能「和」代表我們已能收心攝性,就表示我們可以作主了。能作自己生命的主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順利,到任何地方也不會起煩惱。
如何才能「和」?簡而言之,就是要能化解掉「不和」。所謂「不和」就是「有怨」,「怨天尤人」,與生命結怨,不是嫌棄自己,就是怪罪別人,心懷怨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很明顯的「不和」就是人們煩惱痛苦的主要源頭。我們之所以要修煉,基本上也就是要化掉「不和」而成就「和」。
如何才能化掉「不和」?方法就是「反觀自省」。首先,心念向內,檢視自身,看到自己的「不和」。看到了,立即認錯,認錯才能自省;自省正是修煉的起步,否則永遠都是別人的錯;要作自己生命的主人,就要自己負起責任。經由觀照、覺察、自省、了悟,進而收心攝性,將一切負面的心性能量都轉換成正向的思維或能量,化掉「不和」成就「和」,人生自能祥和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