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十一) 最高休息法
什麼是「最高休息法」? 指的是最好的大腦休息法,是由內而外的放鬆,讓大腦能真正的休息;是具科學正確性的大腦療癒法。《最高休息法》這本書的作者久賀谷亮博士說:「正念」就是最好的大腦休息法。
「不論忙不忙,總是覺得累。」「再怎麼休息,睡得再多,不知為何就還是很倦怠。」「注意力無法持續,有的沒有的想很多。」這樣的人,累的不是身體,是腦袋。
大部分人都以為「休息=讓身體休息」。睡得飽飽的、在渡假村裡悠閒地渡假、好好地泡一泡溫泉……當然,像這身體休息確實也很重要。但有些疲勞是無法因此恢復的,那就是所謂——腦的疲勞。
腦部的疲勞和肉體上的疲勞具有根本性的差異,再怎麼讓身體休息,大腦的疲勞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累積。不管你怎麼悠哉地浪費時間,你的腦袋都無法因此獲得休息,甚至還可能會持續消耗能量。
腦是個重量不過佔體重2%左右,但所消耗的能量卻佔了人體總消耗能量20%的「大胃王」。而且大腦所消耗的這些能量,大半都用於所謂的「預設模式網絡」(DMN, Default Mode - Network),也就是所謂的「大腦暗能量」。
所謂的DMN,是指由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皮層、楔前葉、頂葉頂下葉等所構成的腦內網絡,會在大腦未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把它想像成汽車的怠速狀態,或許會比較容易理解。
DMN的發現者─馬庫斯.賴希勒教授(Marcus Raichle)說,DMN竟佔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80%。也就是說,即使是發呆,只要DMN持續過度運作,腦袋就會越來越累。「明明發了一天的呆,卻還是沒能消除疲勞」的人,有可能就是DMN過度運作的關係。
換言之,除非建立可抑制DMN運作的大腦結構,否則,你將永遠都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也就是說,大腦需要大腦的休息法。
事實上,所謂的疲勞感本身就是一種腦部現象。亦即腦部的疲勞會優先於肉體上的疲勞,將「好累」的感覺帶進你心裡。我們的思緒不斷在過去與未來中徘徊,而無法專注於當下,是我們大腦疲勞的主要原因。故就此意義而言,學會「大腦休息法」正是提升個人注意力及表現的捷徑。
你聽過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一詞嗎?這幾年在美國,「正念」可說是如爆發般地流行了起來。這個神祕的詞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若要以一句簡單的話來解釋,「正念」就是指「透過冥想等來達成的大腦休息法之總稱」。
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創始人史提夫.賈伯斯為冥想的實踐者。Google也將名為SIY(Search Inside Yourself,搜尋內在自我)的正念課程納入公司內部系統,且其效果不斷持續獲得證實。其他如:臉書、思科(網路設備巨頭)、巴塔哥尼亞(戶外活動用服飾的製造與銷售)、安泰(醫療保險業巨頭)等知名企業也都在積極引進。
一向讓人覺得最務實、最重視實際利益的美國人,而且還是除非真的有用、否則絕不出手的那些菁英們,為何會開始實踐正念呢?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都了解「讓大腦休息」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正念」就是「最好的休息方法」。
隨著科技進步,科學家得以更清楚、更確實地觀察大腦內部的動態。科學家們發現冥想者與非冥想者之間,在各個大腦區域裡都呈現顯著的結構差異;這些區域所主導的大腦功能包括決策能力、與情緒相關的適應性反應、思維和行動與內在目標的協調。冥想者也在這幾個區域裡擁有更完整的大腦白質,顯示更快捷、有效的訊息處理功能。兩組受試者之間存在差異的,還包括其他的大腦區域,例如與感官訊息處理、情緒處理,以及長期記憶有關的區域。冥想者都比一般人擁有更大量的大腦傳導物質;這類功能統稱為大腦的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涉及的某些相關認知過程,這些認知過程包括接收相關訊息並捨棄無關的資訊、評估、計畫、做決策、抑制衝動性與樣板行動,並且在追求目標的同時有能力因應環境而做出適應性反應。大部分功能都必須動用審慎思維。
審慎思維是不容易啟動的,當事者必須努力、刻意地思考,並且要有能力克服衝動性與無意識決策。維持在審慎思維的模式,所涉及的心理過程就跟控制大腦執行功能一樣:監控心智與心理過程、抑制無意識的衝動行為。我們必須讓自己的專注力維持在每一個當下時刻,一旦脫離當下而陷入未來的思維或過去的記憶時,必須有所覺知,並且把專注力帶回到當下的聚焦點。
在當下保持清楚的覺知與專注力,實際上,這正是正念冥想的過程。所以說,大腦的最高休息法就是正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