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腦科學與正念修持 (二十三萬法唯心所現

心是什麼心在哪裡

在《楞嚴經》裡有「如來徵心」和「七番破處」的問答佛陀阿難:「且說心在何處?」阿難接連幾次都沒答對,不能確認心之所在。

其實不只阿難如此,一般眾生皆然。眾生就是因為不明「心是什麼?心在哪裡?」所以才漂泊三界、輪迴生死。因此禪宗的修行,是以「明心見性」為首要的任務。

為什麼一般眾生不明「心是什麼?心在哪裡?」這是因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一般人都習慣用「對象」作為思考的重心,總要去找一個地方,和指認一件物品,說:「這就是我的心。」然而,既有方位、處所,即是「物」而非「心」。所以用一般人的思考方式去找心,找一輩子也找不到心。

有關「心是什麼?心在哪裡?」如何去找到這顆心?果煜法師在其著作《楞嚴新粹》裡有完整的說明。

果煜法師指出所謂「心」,當就「性」而言能夠了別的,是「心性」,而非「心相那麼這心性,是在什麼地方呢?既是「性」,當不說在什麼地方,或不在什麼地方。所以,「心」既無所不是,也無所不在

因為任何物品,能被了別,是因為有心。可是被了別的,都是物,而不是心。所以說,心是指「能了別之性」;至於物,是有「被了別」的特性。「能了別」和「被了別」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即不離」的。「心性」和「心相」之間也是「不即不離」的一切對象都是;且在被了別中,才能顯現出心性

故這心性,既不屬於我,也不屬於你。因為既是我的、你的,即又落入相中。因此,我們只能以「普遍性和永恆性」來意會「性」。所以說,不是我有我的心,你有你的心。因為我所了別的,你所了別的,都只是心性中的一小部分。法界中只有一種心性,你我的受想行識,是其所顯現的相法。

眾生因為未悟心性是本來清淨的,所以才會一天到晚在相上計較,分辨好壞、大小、得失、勝敗,心為相轉,不離於無明及貪嗔癡慢。可是在無明與貪嗔癡慢當下,本來清淨的心性還是存在著,還是時時刻刻在起作用。

而若經佛法的開示,尤其經過嚴謹的修行後,終於見性了。體證到眾生的心性,原來就是這樣,一向就是這樣——法爾如是而已!故在凡而不減,成聖而不增,是就「性」而言

但是就「相」而言就不一樣了修善的人與造惡的人在心相上就是不一樣。雖有人說:只要見性,就了已,而不用再修。這是就「性」而言,但就「相」而言,還是要修。因凡夫的相跟菩薩的相,怎會一樣呢?

很多人在佛法上易落入一邊。凡夫以未見性故,偏於相上做分別取捨,是落於一邊。如學佛之後,偏倡性平等、性無修,又落入另一邊。要在不變的中,顯現出的變化;在的變化中,覺悟到是不動不移的。這才能性相圓滿

很多經典都說「萬法唯心所現」,但在唯心所現的當下,我們要知道:這又有「心性與心相」的差別就「心性」而言,當是萬法唯心性所現

但就「相」而言,還是要「具足因緣」才能顯現的。而很多人將「萬法唯心所現」錯解為心想事成,心中怎麼想,它就怎麼變現出來這是妄識

心性,是真如本心;心相,為妄識紛飛。故「萬法唯心所現」的心,是指真如心,而非妄識,當然更不是狹指第六識而已。萬法唯心現,是心物一如的,也就是「性相圓融」。且在圓融中,顯現有「等持」的關係。所謂「等持」,譬如兩鏡對照,這邊動,那邊即顯了。

要從「心物一如,性相圓融」中,去了解真如心是什麼。就「心性」而言,每個人都一樣有真如心。既覺悟「心為性」,即能「明心見性」,就不會再執「有我的心」,就能打破小我的窠臼,不再以小我的心而自我封閉,智慧因而開,福報因而大,功德因而圓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