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思想與智慧 (六) 老子的政治智慧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國家好像煎小魚一樣,不可亂翻動,亂翻小魚會碎,火候要恰到好處,這樣煎成的魚才好看又好吃。老子藉此強調政府要「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正是雷根當年的施政綱領。他對自由市場、有限政府、個人自主的堅定信念,深得「無為而無不為」之妙道。
老子思想的重心在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論述,對此,歷來的學者們已有廣泛的共識。老子實質上是以自然無為的「道」為基礎,建構了社會與國家的治理之「道」。可以說,治理之道是老子道論的目的和歸宿。
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他看到統治者生活奢華,諸侯之間互相欺騙、掠奪,不斷發動戰爭,卻不顧人民的生活。面對如此情形,老子因而提出統治者當「以百姓心為心」,「以正治國」,「無為而治」,「守常知止」,「以樸鎮欲」,「守嗇歸德」等治國主張。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有「道」的統治者不偏私其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不只如此,「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有「道」的統治者常收斂自己的意念,幫助天下人使其心歸於渾樸,讓民心變得純樸。
「治大國若烹小鮮。」「恬澹為上。」治國能恬靜、平淡,是最好的。「以正治國。」以正道治理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施政常清靜而不多所作為;如果政令繁苛,過於擾民,國家就無法長治久安。
「無為而治」為老子主要的治國之道。「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有「道」的統治者說:我自然無為而人民自得其化,我喜好寧靜而人民自得其正,我無事無擾而人民自得其富,我無所貪求而人民自得渾樸!「無為而治」並非沒有作為,而是能「守常知止」與「以樸鎮欲」,因應環境的變化,及早地發現問題並予以導正。
「守常知止」統治者如果能依道治國,就不會遭遇危難。「道常、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統治者如果能堅守著道,萬物將會自然生長,天地相互配合,自然降下了甘露,人民沒有命令它,卻自然的均勻。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目,名目已經具有了,重要的是要能夠知道用名須有所限制;能夠知其所止,這樣才能免除危險。「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如何才能「守常知止」,老子說,統治者要能「以樸鎮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統治者若能執守自然無為的大道,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地化育成長。在演化過程中若出現了貪欲渴求時,統治者將憑依本源之道去鎮伏它。如此,便可以無貪無求而回到寧靜,天下就自然安定了。
總之,治理國家當「守嗇歸德」,「嗇」吝嗇,珍惜之意。統治者要能合道積德順任自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老子說,治理人民,事奉上蒼,莫過於珍惜;因為珍惜道,才能早日服膺於道。早日服膺於道,就能厚積其德,能厚積其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事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能夠「守嗇歸德」,就能使國本深根固柢,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老子稱「有道者」為「聖人」。因此,對有道的統治者,也稱之為「聖人」。「聖人不積。」「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在《道德經》中,老子以有道與否來論述統治者的品格(無欲、弗居)與能力(早服),也闡釋了統治者的行為方式(早服、無為、自然、不爭)。現整理老子所言如下;老子所言歷久彌新,現代的領導者當可借鏡:
*早服:領導者要清楚的預知團體可能發生的事,早做準備。
*無欲:有智慧的領導者不會從團體的個人或系統中佔便宜。
*弗居:領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以謙虛、包容和接受的心去服務他人。
*無為:「道」看似什麼也不做,卻又都已經做了,領導者有時無須做些什麼。
*不爭:爭出現的根源不是因為有了外物,而是因為有了同類。只有在同類內
才會發生相爭。同類即同維度。故不爭的背後即兩者所處的維度不同。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與眾人的理念認知不在同一維度,所以
不會與眾人爭。
*自然:領導者知道要向自然大道學習,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其影響力來自於
能預知未來趨勢並因應環境,團體的內部運作過程是一種自我調整而
自然形成的,無須外界的干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