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莊思想與智慧 (老子的修行智慧

 

老子的修行智慧來自於其自身的體悟與深度的洞察力。《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說,透過屏除心智的修煉,致力於清淨空無的狀態;去除人的慾念煩惱,使心呈現最安靜平和的狀態。就可以從萬物的生長活動中,觀察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反復進行的狀態。

 

透過老子的親身體驗與專注觀察,老子深切地體悟到宇宙中有一股無形無狀之力量,此力量依一定的規律展現出某種秩序,而人生之至善就在於將自己之生命調整至與該秩序和諧一體的狀態。

 

致虛極」是說完完全全地達到虛的境界上,「守靜篤」則是指確確實實地保持在靜的狀況中;又,「」是化掉本位主義的執著將心靈徹底放空,「」是解除中心主義的迷思讓心思完全放平所以「虛靜」這兩個字的意境近似老子所說的「自然無為都是「道」的屬性。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老子說,不同的人聞道,各有不同的反應。因為道的內涵和世俗的價值理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真正修道的人其言行也跟一般人所認知的不大一樣。要怎樣修道呢?有關修道的建議如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這三句話可做兩類的解譯一類是指道的內涵。「明道若昧」: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難以理解。「進道若退」:促人上進的道理反而像勸人後退。「夷道若纇」:容易倡導的道理反而像難以實施。

 

另一類是形容修道者的作為。「明道若昧」:修道者了悟「反者道之動」之理,因而不同於常人的見識,不像眾人般自以為是的聰明機伶,反而行道似同愚昧。「進道若退」:依「無為而為」之法,使事物自然地達到自身的和諧,修道者因虛心應物,跟眾人的積極進取相比,反而行道如同退縮。「夷道若纇」:行於大道,雖然結局能使事遂身安,但修道者掌握「弱者道之用」之意,自始至終都是謹小慎微,故而若似行道崎嶇。

 

老子的修行智慧源自於其體道的實作經驗也就是老子在修道中如何體道合真的實踐方法,這包括兩個面向:其一是對於道的運作規律「」必須要有深切的體認與掌握,包括「相反相成」、「對立轉化」與「返本復初」,並以此來觀照世事的變化,應世順事。其二是應該確實體現大道所展示的特性,作為修道功夫的進路。

 

依照《道德經》老子所言,整理出「道」的五種特性——自然無為」,「虛靜」,「處下不爭」,「無親不仁」,「和諧平衡——可以發掘出老子修道功夫的幾個進路簡述如下

1. 為道日損 自然無為

「自然無為」可說是修道的總目標,為此老子提出了「為道日損」的總原則。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2. 致虛守靜 虛靜

致虛守靜可視為「為道日損」的具體功夫,依此用功,勤行不斷,自然能復歸於嬰兒、無極、樸,「嬰兒」、「無極」、「樸」都是老子用來形容返本復初與道渾一之虛靜境界。透過「滌除玄鑒」的功夫,盡除心中情欲妄念等心垢,達到虛靜清明的境界,即能觀復知常體道合真沒身不殆

3. 不敢為天下先 處下不爭

天道處下不爭,故「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此不爭之德乃表現為「功成而弗居」、「後其身、外其身」、「不為大」、「不敢為天下先」。

4. 以百姓心為心 無親不仁

天道無親不仁,善利萬物而無所偏私,聖人體道之自然無為,亦應如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無親不仁並不是說六親不認麻木不仁,而是指不私心用事、私意妄為,故泛愛眾,而無所偏私。

5. 儉嗇知足 和諧平衡

老子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聖人體道而行,亦應維持生命之和諧平衡,方能像天長地久般長生久視。這是老子「虛心實腹、儉嗇知足」之教,也就是除了滿足生命中的基本需求之外,盡除心中不知足之貪欲,以一種知足儉嗇的方式生活。老子強烈地告誡人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老子之道論並不是因應人生之需求逐步向上思考推求的形上學系統,而是體道合真由上而下作為人生行為規範之根源。根據後世道家修行者的體悟,認為老子修道功夫之根本要訣就是其「虛心實腹」之教:「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心弱志是屬於精神性的修心功夫,實腹強骨則是有關形體的養身之方,二者兼備,方為長生久視之道。這虛心實腹之教大大影響了後世「形神兼養」、「性命雙修」的修煉觀念。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描述了一種極為玄奧的生命至境:得大道,不但可長生久視,還能具有終極智慧。因此如何修煉而通達其道境,是我們所關切的重要課題。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遺憾的是《道德經》一書並未對此作詳致的論述。《清靜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真常道境令人嚮往想要悟道得道唯從自身修行做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