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可以基本認定是莊子所寫,其他篇是否有一些託名偽作,仍具爭議。作為莊子思想核心的內七篇,是閱讀《莊子》者必須要認真理解和反覆揣摩的篇章。
《莊子》內七篇依序是:〈逍遙游〉第一,〈齊物論〉第二 ,〈養生主〉第三,〈人間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各篇的要旨簡述如下:「逍遙遊,得道境界;齊物論,物我一體;養生主,養護精神;人間世,處世良方;德充符,充實內德;大宗師,宗道為師;應帝王,應世之術。」 這段話精簡地說明了《莊子》內七篇各篇的主旨。
關於內七篇篇名,張遠山對《莊子》內七篇篇名的解析:〈逍遙遊〉為「自由論」,關鍵字是動詞「遊」;〈齊物論〉是「平等論」,關鍵字是動詞「齊」;〈養生主〉為「人生論」,關鍵字是動詞「養」;〈人間世〉是「處世論」,關鍵字是動詞「間 」;〈德充符〉是「葆德論」,關鍵字是動詞「充」;〈大宗師〉是「明道論」,關鍵字是名詞動用「大」;〈應帝王〉是「至人論」 ,關鍵字是動詞「應」。張遠山指出:「精妙扼要的七篇篇名,以及不可移易的七篇順序,是莊學奧義的簡明大綱。」
《莊子》內七篇,是一整體的學術思想,歷來研究《莊子》者多從此順序分析莊子的思想,並且認為這個順序有著它背後的意義:
第一篇〈逍遙游〉,是講人生最高、最究竟的境界。本篇是《莊子》內七篇首篇,在其中揭示了莊子之學的要旨,須將有限的人間視點,轉向道極視點,方能到達逍遙的至知之境。「逍遙遊」意指任運而作,解脫自在。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人能無自私,無功利心,便能逍遙自在,神遊於天地。
第二篇〈齊物論〉,本篇貶斥人間視點,褒揚道極視點。闡明「不齊之齊」的「齊物」之旨。要得到解脫逍遙的極果,必須先要「齊物」,也就是「平等觀」。普通人之所以與其他物有不同者為存乎私欲,苟能免去私欲,則心與萬物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第三篇〈養生主〉,〈齊物論〉已明「為知」真諦之境,〈養生主〉繼明「為行」俗諦之域。本篇是莊學「人生論」。人之形體為賓,精神為主,修道在養人之精神。真正懂得「物、吾」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此自能養生適性,善於用世而不被世用。本篇將之前兩篇的論述轉而落實在生命修養中。
第四篇〈人間世〉,本篇是〈養生主〉篇的續篇,論述人們應如何擁有自保的智慧。〈養生主〉闡明主動而理想的個體「人生」,〈人間世〉闡明互動而實際的群體「處世」。這是處世態度,生當亂世,與人勿爭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煩。不存成見,隨遇而安,這是莊子應付亂世痛苦的方法。
第五篇〈德充符〉,〈人間世〉論人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德充符〉則側重於個人生命與自處之道。本篇在於討論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怎樣反映宇宙萬物的本原觀念、和一體性觀念。德充於內,自應於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來歸,而人自來歸。
第六篇〈大宗師〉,本篇總和了莊子所有的觀念,並論述莊子所認為的道家成就的終極目標——真人。「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莊子強調終極智慧的掌握,必須先在人的身心智能上獲得提升之後才有可能。要得真知,先要成為真人,本篇論述成為真人之道。天地萬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學,以道為師,故曰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前六篇的論述,從境界、世界觀、修身、修德、處世直至修真成道,都是圍繞個人的自身這個角度展開的;而這一篇的主角是 「帝王」。「應帝王」就是「帝王應如何」或者「應如何為帝王」之意。本篇是莊子有關得道者對於政治問題回應態度的論述。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帝王無為而治。
除了上述從一到七的順序,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不同的解讀順序。例如,有位學者認為《莊子》內七篇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即生命的主題。若從這個觀點出發,則解讀《莊子》可以〈人間世〉為中心,然後向兩邊延伸。一邊是〈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一邊是〈養生主〉、〈齊物論〉、〈逍遙遊〉,如鳥之雙翼以軀體為中心而向兩邊展開。這其實是一個從人間生活通向灑脫境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德的內充、道的顯現、知的遺忘和行的戒慎。
總之,閱讀《莊子》目的在於與莊子對話,要如何進行,就看個人如何各顯神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