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宗師》是莊學明道論。在《德充符》的葆德論之後,繼之以《大宗師》的明道論。張遠山說,一是必先因循內德,方能順應天道。二是師法《老子》初始版本,先論,再論

《大宗師》的主旨在陳述「道」與「得道者」(即真人)的概念,「真人」即是指道家的理想人格,「道」的意義在於「真人」在其生命境界中被認知和證成。莊子曰:「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何謂「大宗師」?黃錦鋐先生說明:大宗師,大,稱讚之詞,謂宇宙中可以做為宗主師法的,唯有大道。所以稱為「大宗師」。他也指出:《大宗師》所論的不單是論道體,而尤致意於生命的認識。所以「大宗師」兼有兩層意思,一是論道,謂大宗師就是道,就是天地萬物之所宗,為天地萬物的主宰。一是得道,即「真人」自覺地以道為師,也就是與道同體。總之,「論道」和「論得道」在《大宗師》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這篇明道論可以說是莊子「論道」和「論得道」的綜合論述。

學者多認為《莊子》內七篇中,各篇的主旨是環環相扣的,以《逍遙遊》游於自由之宇宙,以「無待」而得大自在。《齊物論》其終極說明不齊之齊之旨,由觀察人世間的物德本質與道之本質的相對立,若是以道的絕對性來說,則物德之本質與道之本質是平等的。但以世俗來看則是一種「彼此的相對待」的關係。《大宗師》則是總結,「化之所待」這是指一切變化所依待的,是指「道」而言,順應天道則能超越物物的對立,達到與道合一之境。由以上而知莊子之「道」的深刻義理。

《大宗師》所述的義理: 順應天道以明正道之所在,以天地無私,道極的無限,以明成道的進路,和宇宙的自然對人「生」的造化,及對人「死」的物化。上述相關的義理在《莊子》內篇的前五篇中均已闡述了,但是在閱讀前五篇的文本中,由於莊子支離其言,而導致研讀文本時,產生義理的疑問和矛盾,無法真正的深入大道的真義。而莊子所隱藏其義理,皆在《大宗師》裡找到了終極的解答和依據,就如對「道」、「逍遙」、「齊物」、「養生」、「人間」、「葆德」等全方位的相互論證,使吾人能夠融會貫通,豁然開朗。

《大宗師》描述宗大道為師的「真人」的人生境界。「真人」體現「道」的無限性、整體性和自由性。「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的萬物之生命,世界上每個存在體都與宇宙這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息息相關。

「道」既是無所不在,如何善用它呢?「真知」是關連「道」的知。道是生命的「大宗師」,真知則是關於生命的本原之知。「道」為天地之所從出,且為萬物之所歸,真知上達于道而貫通萬物以為一。簡而言之,達到真知即是道。莊子形象化地透過得道的「真人」,表達人對宇宙的親和感、融合感,由「天與人不相勝」而導出「天人一體」的觀念。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人」是「道」在人世間的具體實踐,首先是順世而行,死生是人的大限,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莊子以順世的「安命」思想來擺脫生的無奈,並且以「虛己以遊世」的精神,來解構「義」對人生不可逃的困頓。「逍遙」即是由生入道而得永生,「至樂」即是由死入道以證不死。學者認為人只要本著此三點的的意志性,再以《大宗師》的宇宙根本之道,以不同的層次見道,則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

「天人合一」論「死生一如」觀是《大宗師》的主題思想。「真人」在大化流行中求生命的安頓認為生來死歸為自然變化的必然現象從而導出「安化(在大化流行中安於所化)的人生態度。依「道」而行,關懷和實踐擁抱萬事萬物,讓人們對自己的生命有一份覺醒,而達到莊子對生命的理想,依循「大宗師」的教化,人們將能以達觀至樂的情境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