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帝王》《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張遠山說,《應帝王》《莊子》天人合一的至人論。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莊子曰:「至人若鏡,勝物不傷。」只有有道之士才可以入世應世,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帝王

莊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基於「道」,他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人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應」也可以是回答、應對的意思。所以,也有人說,「應帝王」是莊子對帝王應該如何治理天下的回答 《應帝王》講的是莊子的政治思想、治世之道

「帝王」是莊子理想的君主,有復古的味道,不是戰國「皇帝王霸」(以力服人者霸)的君主:又有另一層的意思,「帝王」在政治的意義上只有一個,但在生命的意義上,每個人都是「帝王」,「讓自己成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奴役」。

也有人認為「帝」是「自然」,也可備一說。《養生主》裡有「古者謂是帝之懸解。」成玄英《疏》:「帝者,天也。」「應」在這裡理解為順應,又「王」作動詞講,所以,有人認為篇名的意義是順應自然之道才能稱王。而「王」也並非是權力意志的強加者,正如老子所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弗唯弗居,是以不去。」此處主宰者雖具有統攝作用,但自身卻不以為主宰。又如《逍遙遊》中所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應帝王》對政治領域的君主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把治國提升到了「道」的高度,它主張對自然原則的尊重,這體現為對「道」的順應無為。「道」是萬物本源,暗含於一切事物的本然存亡過程,而本文主要講為王之道,它將「道」限定於治世的範圍內,但作為治世的內涵,仍與自然、人生的大道相通,正所謂萬物一馬。

全篇大體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於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說出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蟲之無知」,指出制定各種行為規格乃是一種欺騙,為政者無須多事,倘要強人所難就像「涉海鑿河」,「使蚊負山」一樣。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進一步倡導無為而,即「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的主張。第四部分至「而游於無有者也」,提出所謂「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貸萬物」的無為之。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終」,敘述神巫給得道的壺看相的故事,說明只有「虛」而「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第六部分至「故能勝物而不傷」,強調為政清明,應像鏡子那樣,來者就照,去者不留,「勝物」而又「不傷」。餘下為第七部分,敘述渾沌受人為傷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為之政禍害無窮。全篇以這七個故事,寓托了他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應帝王》是《莊子》內七篇的最後一篇,《莊子》的內七篇是一系列的,有連貫性的,從第一篇《逍遙遊》如何解脫,到怎麼樣悟道、修道,然後到《大宗師》;由得道的完成,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當然,重點偏向於出世,偏向於形而上道,但是它的用,偏向於入世;這就是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處。

《應帝王》講治世之道主要還是從萬物大道中闡發出來,表達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順物性之自然,勿強加干涉。可以說,在明王政治的啟示及主體生命的關懷方面,莊子無為而有為、無知而真知的治世智慧,至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