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美國佛學老師傑克‧康菲爾德在其著作《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中說,許多大師們強調,要瞭解並契入佛法,禪修是一項利器,在解脫道上,它遠勝於所有其他的工具和方法。曾經有人問一位泰國法師,禪修是不是就像自我催眠,他回答︰「不,它是教人從自我催眠中清醒過來。」
傑克‧康菲爾德說,禪修是心靈的訓練功夫,它教我們降伏、收攝和觀察內心。這種解開慣性制約的過程是把身心的步調放慢下來,觀察奔馳不停的受、想、行、識之瀑流。我們通常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偏見、習性和本能所牽引,禪修就是教我們保持清醒和警覺,使我們從慣性的制約中解脫出來,領悟到身心剎那變遷的過程。
佛教的禪修使人清楚地體驗到三件事情──無常、苦、無我。當心變得專注而觀察敏銳時,就可體會到所有身心的現象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凡是我們所知、所見、所聞、所嘗、所嗅、所想、所感覺的,甚至連「觀察者」,都是剎那在變化。這種不斷變化的現象一旦看得愈清楚,愈能明顯感受到,對它稍許的認同或執著都是禍患,因為它是痛苦的根源。
禪修者看到整個身心的變化是個空的過程,它自己在發生,背後並沒有一個獨立實體,沒有一個「我」。雖然整個的發生過程是有秩序地遵循業力或因果的法則,然而我們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能主宰的「我」或靈魂。身心的現象祇是有秩序地展現,剎那生、剎那滅。
能清楚地見到這些,深刻地體驗到真正的空無自性,是極大的喜悅,此時心變得無所執取,並且清澈而明亮。傑克‧康菲爾德說,「常」與「樂」,尤其是「自我狀態」等的迷惑,把我們束縛住了,使我們活在二元對立中,彼此疏離,也使我們漂流於法性之外。一旦透視到一切緣起現象的空性,想執取任何目標或心境,以之為常樂根源的欲望就會被斬除。最後,這種無所執取的和諧狀態產生了喜樂,遠離了所有的煩惱痛苦,使人寂靜、安詳。
傑克‧康菲爾德進一步指出,關於禪修很重要一點是,我們必須把特有形式的禪修和禪修的生活方式分清楚。剛開始好像在學彈鋼琴一樣,久而久之熟練了,就不必再練習。禪修正如彈琴,我們不論做什麼,都是在禪修。不過,開始的時候要先練習。
禪修無須特別找地點,祇須有耐心、遵守戒律,就在當下用功。修行時,紀律包括正戒和正精進。什麼是正精進呢?它祇是努力保持清醒,明記當下正在發生的事物,不分別評斷。這種態度在禪宗裡叫做「無功用行」,即無所求、無所得,遵守紀律,在當下保持清醒。繼續修下去,內心清醒的品質隨著提升,生活變得輕鬆無礙,活在明明朗朗當中,內心趨於寧靜、開放。紀律、精進和耐心是很重要的。
禪修並非祇為了個人的自私行徑,或者用來追求某種喜樂的狀態,它含攝了我們所有的生活層面。它是一種工具,能使我們培育清明、警覺的心,並使我們在面臨情境時,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能坦然地接納。到最後,禪修的技巧也必須超越它本身,而那個時候,已無所謂禪修不禪修了,祇是如實地面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