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有漢傳、藏傳、南傳,漢傳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對一個修行佛法的人而言,如果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光憑自己去修學是蠻難的。濟群法師說,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所以他覺得修學佛法對大眾而言需要有一個簡明的修學體系。

濟群法師指出,一個簡明的修學體系要具備三個特點

首先應當認識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換言之,把握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領和修學方向。否則,動輒八萬四千法門,委實讓初入門者無所適從,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瞭解修學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樣的次第。不然,即使學到一些理論,卻不知其在整個修學過程所處的位置,不知各修學環節的遞進關係,也難以有效運用。

此外,還應明確每個步驟該如何運用於實踐。若不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還是難免落於空談,流於教條。

修學佛法首先要能掌握佛法的核心要素。雖說佛教各大語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對獨立的修學建構,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仍有著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濟群法師說,正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事實上,探討修學次第同樣離不開這些內容。

學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視皈依,修學便如無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對三寶是否產生依賴,對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於皈依的深淺程度。因為皈依三寶,所以才能發心、持戒、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修習止觀。否則的話,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然後還要發心。發心,是對三寶具備的品質生起希求。如果沒有這份見賢思齊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為這份希求,生命才會有目標,修行才會有動力。所以,皈依後必須發心,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修習戒律、正見、止觀。發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發錯了,不論做什麼,都與修行了不相干。

戒律為三學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謂由戒生定,依定發慧。因此,皈依、發心之後還要受戒、持戒,這是佛法修行的常規。依佛制,比丘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並在律中規定,未學戒之前不可學習毗曇。這都充分說明,受持戒律是樹立正見、修習止觀的必備前提。

正見止觀,則是實踐佛法的關鍵。正見是止觀的眼目,而止觀則是將正見落實於心行的技術,兩者相輔相成。若無正見指導,修習止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而沒有止觀印證的知見,又易落入玄談的誤區。從修學次第看,應先學正見,再修止觀。如四法行的修習,依次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說明了這一點。依正見修行,還能幫助我們糾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則,皈依可能會落入迷信,發心可能會夾帶雜質,持戒可能會流於形式,而止觀則可能勞而無功。

雖然這五個環節是依次深入的,但並不是說,皈依完成後才開始發心,也不意味著發心後就無須修習皈依。事實上,五個環節皆須解脫或成佛乃能究竟圓滿。因而,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因皈依而有發心,但發心又是對皈依的深化,故在發心過程中還應繼續修習皈依,其他也是同樣。所以,它們又是相互融攝的。但基本次第不能違越,否則,修行同樣會出現問題。

濟群法師說,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不僅是佛法修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貫穿始終的修學次第。把握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學佛至成佛的關鍵階段。同時,它們又像長養萬物的大地,是一切修學法門得以確立的共同基礎。若能對之引起重視,並真正落實於心行,那麼,不論我們學佛的起點是高是低,根基是利是鈍,進步是快是慢,都是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終點邁進。這不但對於個人修學意義重大,更是漢傳佛教在當今社會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