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康菲爾德說,佛陀的基本教法可用兩個詞來表達──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極面而言,是內觀透視所有現象的本質,並且導至內心的平衡穩定。慈悲和愛人則是智慧的積極面,它們是對佛法和自然法則深刻體悟之後,在這世間的流露和展現。
佛教的大師們都知道,直接體悟到無常、不圓滿、空性必然會產生慈悲的果實,因此他們的教法都導向體悟身心現象的本來面目。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對於別人的煩惱也會感同身受,極力為之排解;當這個世界的空幻性展現在你眼前,解脫的感受愈形深刻,你會自然地和其他的生命分享你的愉悅與慈悲。
在智慧的培育過程中,有一項心靈的特質最為重要,也是修行的關鍵所在,它就是正念、注意或返觀自照。要瞭解我們的生活情形、我們的真正面目,以及我們身心是怎麼運作的,有一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那就是用心平等地觀察一切現象。這種無分別計較、直接觀察的態度使萬事萬物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把注意力擺在當下,使我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身心變化過程的實相。
佛法是從已知的現象下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以及能認識(或識別)這些現象者。唯有透過毫無揀擇的察覺力,方能使我們透視並瞭解這個世界的真相。這種警覺性帶來的醒悟會產生智慧,令苦止息,並達成解脫。
培養正念不僅能使我們透視世界的真相和瞭解煩惱產生的原因,它還有其他的力量。它令我們遠離執著、瞋恚和無明,讓我們的心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而純淨。我們的心在那個時刻是冷靜的,因此它對現象界全然注意,不帶評判的色彩。
培養正念對我們修行所需具備的心靈要素像精進和禪定一樣,也有平衡的作用。一旦建立良好的正念時,內心便遠離了執著、厭惡和認同,而逐漸消除所有的恐懼,並體會到,一切輪迴世間的現象和種種生、住、異、滅的變化都是平等一如的,既無所得,也無所失,無褒亦無貶。最後,我們會體驗到,沒有一個實體在獲得什麼,祇有過程變化的自然法則,空,無我。
無所不在的愛來自全然的無私無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都以消除貪、瞋、無明為目標,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源。培育正念是所有內觀禪修的基礎,它事實上就是在培養慈悲,因為正念就是讓事物如其本來地存在。無論面臨什麼情境都清楚地看著它,沒有分別計較,不受其左右,也沒有自我中心,這是孕育慈悲和智慧的基礎。
在佛教的傳統裡,慈悲和智慧是相互並進的……有些師父由內觀用功,有些則從慈悲下手。在日常行持中直接培養慈悲的念頭和心境是很有助益的。缺乏慈悲的滋潤,智慧之道將顯得乾澀而理論化;沒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有時候慈悲和智慧好像分開了,但一定要聯結在一起修行才算完整。
真正的領悟到佛陀個人修行的根本,也是他拿來教化一切追隨者,令一切眾生皆得自由、解脫之道。凡有助於息滅自私的修行,像仁愛、世間的善行、慈悲觀(這些修行是大部分的佛寺所強調的),或者導至最深智慧的內觀法門都是屬於佛陀修行的一部分。隨著修持的進展,會更清楚地瞭解到,個人的解脫與所有眾生的解脫是息息相關,因為若祇追求個人的解脫,即表示仍妄執有一個可以跟別人分開的自我。人們一旦領悟到二元對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最深摰的愛將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並毫不猶豫地展現他的慈悲於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