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識不僅是大小乘共通的,且世間的哲學、心理學也多有涉及。唯識學所特有的,是對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的分析,其活動屬於心靈潛在作用,是我們意識不到的。《阿含經》等眾多經論中反覆宣講的四蘊六識,屬表層心理現象,其作用和活動顯而易見,不難省察。在這些表層心識之下,有沒有更深刻、更複雜、更隱密的心理內容?大乘經論中對深層心識進行了深入的闡發,建立七、八、九三種識乃至第十識。

本篇介紹第七識末那識,末那的意思是思量,《阿含經》等譯為「意」,為了不和第六識(意識)混淆,所以用音譯。末那識又稱「意根」,意指第六意識的根。也就是說, 第六識依第七識才有了別的作用。意根是心法,它無形無相,是無色根,既有根的功能,也有識的特性。意根的體性是做主、思量、攀緣一切法、無記、有覆,恆執一切法,總體來說,意根是遍計所執性,能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意根末那識,是眾生做主宰的識心。

《成唯識論述記》: 末那識「恆審思量」。謂第七識其思量是深度的、恆常持續的,為意識底下的一種恆常進行,沒有停息中斷的深度思慮、計度。不像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活動範圍很廣、造業力很強,但是第六意識有時候活動、有時候不活動。第七識恆常起現行,所以是恆,其次審,它能夠深入的觀察、思惟度量為它的性相。這種思量是第六意識生起的所依、根本,稱「無間滅意」, 這種作用屬心識升起所需的等無間緣,即是意識所依的意根。

末那識是深層心裡底處活動的自我意識。第七末那識其特點是執第八識為我。人們經常處於妄想的造作中,擺脫不了凡夫身份,原因就在於第七末那識。其特點為「恆審思量我相隨」,即是時刻追隨並執著阿賴耶識。它對阿賴耶識的愛和執著,一直要持續到八地菩薩才徹底放棄。事實上,阿賴耶識並不是「我」,但末那識卻以「它」為「我」,導致無盡的生死流轉。

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為我,並非執著外在色身。我們能感覺到的執著,無論是執色身、地位為我,還是執職業、身份為我,都是意識的作用。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為我,非意識所能感覺。末那識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是因不共無明和俱生我執與之相應。它們時刻潛伏於生命中,即使在熟睡、暈倒、無想定等前六識不產生活動的特殊時刻,仍使我們羈留於凡夫狀態無法超越。所以,末那識對於凡夫身份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它還會影響到前六識,使其以自我為中心。末那識具有兩重身份,作為意根,它是意識生起的俱有依;作為染污意,它是前六識生起的雜染依。

《八識規矩頌》: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恆審思量我相隨」,第七末那識恆審思量以後,就在一切法畢竟空當中,想出一個我的相貌——哦,我的生命體有一個我,這個我是誰呢?第八識,第八識就是我的常住真心,因此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使我們不論白天或晚上顛倒妄想,因為有一個我,所有好的東西都要歸於我,所有惡的東西我都不要。

你有這樣的心情、為了保護我,就很難不造業了。六轉呼為染淨依,這裡要注意的是:前六轉識是以第七識作染淨依,即:六轉識依染法或淨法,全依末那識清淨與否,所以六轉識叫第七末那識為染淨依。換句話說:第七識是清淨,前六識都清淨,第七識是染污,前六識都染污。第七識恆審思量這個染污的我,沒有消滅,你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造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善業,都變成有漏,都會被它染污了。

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識的思量。但是第七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第七識它沒辦法改變,它是多生多劫以來養成的習慣,一種性格傾向。所以要改變第七識,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識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則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 一一 這是我們介紹第六意識和第七末那識的要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