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說:大乘佛法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談空性,一個談緣起。談空性,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剛經》,談空性這一塊問題不大,真正的問題在談緣起這一塊,相當的複雜,因為緣起甚深;佛法談緣起這一塊,又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講雜染緣起,一個是講清淨緣起。清淨緣起的根源,是從真如出發;雜染緣起則是從一種凡夫的心,染淨和合的心,我們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惡,充滿了不確定的心,開始去怎麼去修行,這個是唯識學說的,就是「賴耶緣起」。
第八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稱為「心王」。亦即是諸心之王。如同一個國王一樣統領著一切心法和心所法。宇宙一切萬象和見聞覺知皆是心所法的各自現行。所以一切諸法皆不離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攝藏諸法種子,遇緣而顯現諸法,故名為「藏識」。但此「識」是由生滅與非生滅和合而成,位於淨染中間狀態。因為只有非淨非染才能一切善惡種子皆能藏之。正因為阿賴耶識是非淨非染,所以那一方強勝則顯現那一種果報體。因此,成佛做祖或者流轉生死,皆是阿賴耶識所為。故名「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歸納起來有十四種,(1)阿賴耶識,(2)心,(3)阿陀那識,(4)種子識,(5)現識,(6)本識,(7)宅識,(8)根本識,(9)第一識,(10)第八識,(11)所知依,(12)窮生死蘊,(13 )異熟識,(14)無垢識。這都是佛教的大德們為了對「業感緣起」說的理論化而努力的成果。所以,在大乘唯識學說上,把生命的流轉,執持根身,結生相續,稱為「賴耶緣起」。
《攝大乘論本‧所知依分》:「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這裡說明阿賴耶識有兩重意義:「一切有生」,是攝藏義;「自我」,是執藏義。說明如下:
(1)攝藏義:一切能生的有為法,都是依賴惑業所生。因此,凡是由惑業所生的境象,都是雜染法,故又稱為「雜染品法」。即是說,阿賴耶識是能藏義,一切雜染法是所藏義。賴耶具有儲存一切雜染法的功能,故名為「阿賴耶識」。
(2)執藏義:執藏者,是指一切有情的第七末那識(染汙意),執著第八種識為自我;「我」是具有整個、一味不變的意義。有情的阿賴耶識,雖不是恆常不變的無為法,但它是恆常相續不斷,因此,第七染末那就是在似常似一上,執著第八種識為自我,而生起我見。第八種識(本識)就是我見的執著點,所以稱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有兩重意義:(1)攝藏義,(2)執藏義。由惑業所生的境象,都是雜染法,這些雜染法現行的同時,會熏習成種子而留下記認,賴耶是具有儲存一切雜染法的功能,所以,這是攝藏義。在這攝藏義底下看能所的關係,阿賴耶識是能藏義,一切雜染法是所藏義。又由於有情的第七末那識是雜染性(故稱為染汙意),它執著第八種識「阿賴耶識」為自我,而生起我見,這是執藏義。
以「阿賴耶識」來解說「心意識」的心理作用,我們可以從「阿賴耶識」的功能分別來理解。「阿賴耶識」的功能可分為: (1)能藏義,(2)執藏義,(3)所藏義。說明如下:
(1)「能藏義」:阿賴耶識能夠儲存一切現行的善惡業行所熏習並保留下來的種子令其不壞不失,這就好像一個倉庫,每一個有情的一切資料都會被保留下來,這就是「心」的集起義。
(2)「執藏義」:以第七末那識(染汙意)為例,它執著第八種識為自我,而生起我見,使得有情眾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起惑造業。這時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它執持著眾生的根身,不斷的造業受生,結生相續,一生又一生地輪迴流轉不息。這就是「意」的思量義。
(3)「所藏義」:在阿賴耶識中所儲存的種子,在適當的因緣環境下,從種子而生起現行。所謂現行,即是六內根了別六外境所生的一切法。這些現行的諸法,不管是善是惡,都是有漏的,都是會驅使有情起惑造業的。在這裡,現行的一切雜染法是能藏,阿賴耶識是所藏。這就是「識」的了別義。
以上從「經」、「論」的探討中,說明佛教如何解釋有情眾生的生命中所顯現的心理作用。在「緣起」的教理下,如何解釋起惑造業;在「無我」的教理下,如何解說業力不失,自作自受。佛說「業感緣起」,目的是使眾生明白,雜染的生命是會因為不斷的起惑造業,而使得這有漏的生命體不斷地結生相續,無有了期。阿賴耶識的施設,「賴耶緣起」更詳盡地解釋了「業感緣起」這個命題。
至此,我們對於六七八識已有所了解了,我們將這些較深層的心理意識分成三塊: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七末那識管執著這一塊的;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第六意識管思考模式這一塊的;這三塊對我們的身心發展和一生的經歷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