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研究一再指出,生活品質取決於兩個因素:我們的工作體驗,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我就是在這兩種情境下定義的,正如佛洛伊德為幸福所開的處方「愛與工作」。之前,我們已介紹了工作帶來心流的潛能;現在我們就要探討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看看他們是否也能成為樂趣的來源。
「是否有人陪伴」對體驗品質有很大的影響。米哈里教授說,與生俱來的本能讓我們把人看得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重要。人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樂趣,也可以使生命痛苦不堪,與他人的互動是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如果能讓與他人的相處更貼近心流體驗,我們的生活品質將大幅提升。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注重隱私,經常想要有獨處的時刻。只是事情總不如所願,當我們真的獲得獨處的機會,反而覺得沒什麼挑戰,不知道做什麼好。對於某些人,孤獨甚至會帶來失去感知、迷失方向的感覺。米哈里教授說,成年人醒著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獨處的,但是除了不喜歡,我們對這一大截生命所知甚少,大部分人獨處時,都會感到一種無法忍受的空虛,特別是沒有事做的時候。儘管如此,人必須學習忍受獨處,甚至樂於獨處,否則很難完成需要專注的事。只有了解獨處對心理的影響,才會明白為什麼有人陪伴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條件。
米哈里教授說,獨處之所以會帶給人負面的體驗,根本原因還是在由內在控制心裡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外在目標、外在刺激與外在的回饋,來讓注意力有個方向。缺乏外在訊息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開始遊走,思緒也會變得混亂,最後導致精神熵的氾濫。因此,一個人是否能掌控經驗品質,最大考驗是在獨處、沒有任何外在事物需要集中注意力時。所以,學習獨處,而不是逃避,是年幼時期很重要的功課。
獨處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沒能學會控制自己意識的青少年,長大了很容易不學無術,缺乏在競爭激烈、資訊掛帥的環境生存所需的複雜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永遠不知道怎麼從生活中獲得樂趣,更無法養成在挑戰中培養成長潛力的好習慣。成年人亦如是,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在獨處時掌控注意力,就會轉向較不費力的外來解決方式,像是藥物、娛樂、刺激等,任何可以麻痺心靈或讓心靈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如此一來,他們的心靈就有可能被精神熵所毀損,生活品質也將每況愈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