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教授說,利用目標、決心與和諧將生命的片段結合起來,轉換成一場沒有間隙的心流體驗,並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就別無所求了。意識井然有序的人不畏懼包括死亡在內的任何突發事件,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意義,大部分時候他都能感受到樂趣。這樣的境界聽起來再好不過了,但是要怎麼達到呢?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在發展自我概念、思索對人生的期待時,有一系列步驟。首先,每個人都是從保護自我、維持生理等自我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這時人生目標非常簡單,就是要生存、要舒適、要愉快。等到生存安全無虞時,才會進一步將意義體系擴展到群體,像是家庭、鄰居、宗教或民族團體。雖然這麼做意味著要迎合團體的規範和標準,卻能大幅提高一個人的複雜性。
下一個發展步驟是回到個人主義的省思,將焦點再次內轉,為權威與自我價值找到新依據,不盲目遵從群體規範,而是發展自主的意識。這個階段,人生的主要目標是追求成長、提升、以及發揮潛力。第四個步驟則是以前三個步驟為基礎,再一次背離自己,回歸到與他人和宇宙的價值整合。在最後這個階段,即使是極端個人化的人,也會甘心樂意地讓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中。
米哈里教授說,這樣看來,建立一個複雜而有意義的體系,似乎是不斷地將注意力在小我與大我之間轉換。首先將精神能量放在個體需求上,建立精神秩序的結果就是享樂。達到這個層級後,就可以轉而著眼於群體的目標,這時,生命的意義會依群體的價值而定——宗教、愛國主義,以及他人的接納與尊重,都有助於建立這階段的內在秩序。
接著,對話再次回到自我:對一個較大的群體有歸屬感後,個人會開始想要挑戰自己的潛力極限,想追求自我實現、嘗試不同的技能、想法與訓練。在這個階段,樂趣取代了享樂,成為主要的獎賞。但也因為個人在這個階段像個探索者,轉換工作跑道、中年危機都有可能發生,個人能力的限制帶來的壓力日益沉重。這也代表他已經做好準備,要再次改變能量投注的方向:得知哪些事自己可以完成,或是更重要的,哪些事是自己無法單獨完成的,之後只好將個人的終極目標融入超越個人的體系——一種理想、一個理念、一個超凡的實體。
不是每個人都能順著這個階梯,一步步地變得更複雜。米哈里教授說,有些人連第一階段都跨不過去。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停留在安逸舒適的第二階段。很少人能來到反思個人主義的第三階段。能夠晉升到最後一個階段,融入普世價值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說,這幾個階段不是在告訴大家一定會發生什麼,或將發生什麼,而是在描述一個夠幸運的人,成功掌控意識時可能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