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健康心理學26原則中的第20項:我們能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傑克.康菲爾德說,理想的心理健康需要專心。專心、全神貫注能將我們從狹隘的自我感中解脫,為生命帶來光明與自由。
傑克‧康菲爾德說,我們全神貫注於某個對象或活動時,便能產生專心的力量;隨著專心能力的發展,內在的穩定與收攝力量也會增長,發現自己更能全然觀照當下的生命。
透過專心,直覺與靈視得以開啟,體驗到西方心理學家所描述的「心流」經驗,在活動時內心有滿足、超越感,且精神振奮。技藝高超的運動員稱此為「在狀態裡」(zone),運動員進入此區的關鍵即在於專心。
一旦全神貫注,便能引導心智朝特定方向發展,佛法的心理健康學稱此功能為「心靈可塑性」,意即我們能以極輕易與穩定的方式,轉移心靈關注的焦點。傑克.康菲爾德說,這樣我們就能靈活地悠游於各種不同境界,隨心所欲地從難以言喻的喜悅境界,轉變成充滿靜定的力量。運用專心,無論把注意力放在哪裡,都能置心一處,毫不散亂。
在靜坐過程中,有系統的發展專心能力讓人更能深入各種內在境界並獲得洞察力。傑克‧康菲爾德說,儘管學習專心剛開始會有困難,但仍然可以成功。透過經年累月持續關注在我們的對象上,紛亂遊走的心逐漸安靜。它沉澱下來,讓自己安定於禪修的對象上。佛經將此發展全神貫注的過程稱為「淨化」。淨化意味著將壓力、衝突、干擾、哀傷,以及焦慮釋放出來。
我們試圖專心靜坐,但各種念頭、衝突、計畫,以及未解決的情緒困擾會阻礙我們。身體的壓力與不安、記憶與恐懼、直覺與內在驅力會不斷干擾我們。直到我們刻意釋放所有分心的事物,心靈完全沉澱與凝止、滿足且不動搖時,才能產生淨化作用。此淨化過程可持續進行數日或數個月。我們並非經由壓抑,而是透過專心地認清每次的干擾與衝突,而能成功地專心致志 — 關注而不執著 — 且放下攀緣 , 直到它的力量逐漸減輕,或不再控制我們。
最後,經過千百次反覆練習,理智和心靈開始感到潔淨,不再受這些干擾束縛,對於禪修的目標幾無動搖。當進入更深禪定時,心智完全貫注於目標上,專心程度已不受任何事物動搖。傑克.康菲爾德說,到達此境界後,我們的內在經驗便融入圓融境界與平靜之流,內在也生起光明。當我們經歷某種淨化的過程並能穩定地專心,身心與整個虛空都會被光明充滿。此內在光明生起時,會同時伴隨出現狂喜、快樂、擴展 , 以及進入「禪」的深度寂靜之境。
佛法健康心理學第20項原則:我們能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專心開啟人類的意識,讓人進入療癒與了悟的深廣境界。傑克.康菲爾德說,我們可以依禪修途徑,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循序漸進地窺探心靈各種奧秘的面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