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些心態或內心素質可以支援禪修,提供沃土讓正念的種子生長茂盛。刻意培養這些素質,就像耕耘心田的土壤,滋長生命中的清明、慈悲及正行。卡巴金博士說,支援禪修的內心素質不可能透過強制執行、通過立法或發布命令而產生,它們只能培育,這需要內在動機夠強,立意不再增添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與困惑,才能做到。

這些心態或內心素質包括:耐心、放下、不加批判、信任和慷慨。這些內心素質也是修習正念的堅實基礎。接下來的三篇文稿即在介紹這幾個內心素質。

首先介紹「耐心」。耐心意指心情平和而不厭煩、急躁。卡巴金博士說,若此時此刻你並不試圖要去哪裡,自然就會有耐心了。萬物總會在該來的時刻自然展現,季節催不得,春天一來,草就綠了。著急無濟於事,反倒製造許多痛苦或在自己身上,或在周遭的人們身上。

從事禪修時,每次停下來、坐下來、覺知出入息的流動,都是在培育耐心。當不耐煩和憤怒生起時,檢視它們,看你能否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它們,讓事情在該來的時刻自行展現。一旦我們獨處時能夠更開放、感知的更細膩、更具耐心,自然會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時刻。我們知道事情會以它自己的特質呈現,銘記著生命也會同樣地自行展現,不必對結果懷抱焦慮和慾望,不要讓這些感受左右那一刻的生命品質。就算事情令人十分痛苦,我們也能從容面對。若事情得推一下,就去推;得拉一把,就去拉;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何時不推,何時不拉。

卡巴金博士引用老子《道德經》的經文:「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來說明耐心的修習,這段文句的意思是說,耐心地靜坐,並在敏銳的正知下,讓每一時刻所展現的如實呈現,不附加甚麼。僅僅觀照,僅僅呼吸,讓自己體現寂靜,成就耐心。藉此,我們學著如何在此時此刻保持平衡,認識到耐心之中自有智慧,若想知道下一刻會如何,大多得取決於我們此刻的狀態。在禪修中感覺不耐煩,或是在生活中感到沮喪、不耐煩、憤怒時,務必謹記這一點,絕對大有幫助。

接下來介紹「放下」。卡巴金博士說,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字詞,也被許多人濫用、誤用。即便如此,它仍是個強而有力的內心操作技巧,所以不論「放下」是不是陳腔濫調都值得深入探討。練習如何放下,其中大有值得學習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