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的出路》這本書是由兩位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與戴維凱思樂依據自身長期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實際體悟,引導我們學習生命的功課,使我們能夠在每一刻都過著豐盛的生活,並展現生命存在的偉大性。

我們來這世上都是要來學習生命的課題,但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的課題是什麼,那要靠你自己去發掘。在這本書裡,作者帶領我們去討論生命與生活,看看站在生死邊緣的人如何看待生命。兩位生死學大師,長年與臨終病人相處,企圖從瀕死經驗,解讀出人生的意義。因為在生命的懸崖邊緣,我們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時候,生命與愛才顯現出它的光華盈滿。

學習人生的課題有點像是成長,你不會因為長大而突然變得更快樂、富有、有力量,只是你對周遭的世界有更透徹的了解,能更自在地和自己相處。學習人生的課題不是要讓你的人生變得完美,而是要看清生命的本質。就像一個朋友所說的:「要能樂在享受人生的不完美。

做心的功課,其實就是在找尋心的出路。每個人尋找意義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通過閱讀、默想或創造,有些人則是直接面對痛苦或死亡時才找到答案。他們可能突然被醫生告知罹患癌症,只剩半年的生命,或是在地震之類的天災中目睹親人與死神搏鬥。其實多數人面對的人生課題是一樣的:恐懼、愧疚、憤怒、寬恕、屈服、時間、耐心、愛、關係、遊戲、失去、權力、真誠、快樂。這些人生課題不盡都是愉快的,但人生的質地卻因此豐富起來。誠如作者所言:「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苦難。經歷得愈多,你就愈有智慧,心靈愈成熟。

兩位作者為我們發掘出有關心靈的十五堂課,簡述如下:

  1.  真誠的功課  

人應該真誠地面對自我,因為真正的完美包括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與黑暗面。學習人生的課題不是要讓你的人生變得完美,而是要看清生命的本質。我們來這世上都是要來學習生命的課題,但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的課題是什麼,那要靠你自己去發掘。但我們為什麼要等到生命的盡頭,何不從現在就開始學習?

  1.  愛的功課

愛是人一生惟一不會失去的天賦,是我們惟一能真正給予的東西。在虛幻的世界裡,愛是真理。每個人都懷有愛、生命與冒險的夢想,卻可悲地用各種理由告訴自己不要去追求。這些理由看似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同時卻也是一種禁錮。將生命排斥在遠方。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暫得多,如果你想要愛誰,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1.  關係的功課

人際關係是學習人生功課最大的機會,從中發現自己的本質、內心的恐懼、力量的來源和真愛的意義。當然,人與人的相處也可能充滿挫折、困難甚至痛苦,但我們仍能在其中學習成長、愛人與被愛。

  1.  失去的功課

我們終將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永不會失去。房子、車子、工作、金錢、青春,甚至是所愛的人都只是暫借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永遠保有,至親至愛也是一樣。然而,這並不可悲,反而應為短暫的人生中能擁有如許美好的事物而心懷感謝。

  1.  力量的功課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並不是來自地位、存款數字或傲人的事業,而是內在真我的表現,是個人力量、誠信與氣度的外顯。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只是自己不自覺罷了。你沒有能力讓別人快樂,卻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快樂。

  1.  愧疚的功課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種自我批判,認定自己做錯了事。從小我們便學習出賣自己來贏得別人的愛。我們被教導要做好孩子,迎合別人的希望,我們被灌輸相互倚賴的觀念,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可靠,久而久之就變得不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快樂。

  1.  時間的功課

我們都受到時間的主宰,活在時間裡,也在時間裡死亡。時間會改變一切。改變總是與人相伴,但人們卻未必視之為朋友。人們之所以害怕改變是因為有些改變無法控制,如果你抗拒改變,你一輩子都會處於抗拒的狀態。你必須努力學習擁抱改變,或至少試著接受改變。

  1.  恐懼的功課

恐懼通常都是源於過去發生過的事,以致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心懷憂懼。要活在當下惟有活在愛里,這也是人生最大的目標,朝這個目標前進的第一步就是學習愛自己。勤於灌溉心靈的愛,你就能開始洗去恐懼。

  1.  憤怒的功課

憤怒原是自然的情緒表現,但我們似乎很難找到理想的學習模範。人們通常不去探討如何處理憤怒,而是去質疑它的合理性,用其他情緒代替,總而言之就是不去感受憤怒。我們必須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以免控制不成反被憤怒主宰。

  1.  遊戲的功課

人活在世上就應該享受生命,盡情玩耍。玩樂不只是孩子的消遣,更是每個人生命力的源泉。玩樂讓人內心常保年輕,工作維持活力,愛情永不枯萎。玩樂讓青春不謝,玩樂才能活出完整豐富的生命。

(十一) 耐心的功課

太多人已不知道如何過順其自然的生活,總想改變一切。我們以為求快和求好是不同的,其實都是源於同樣的心態——認為順其自然是不對的。但請想想看,你曾經因為不耐煩而得到什麼收穫嗎?

(十二) 屈服的功課

不管在何種情況,屈服都能為你的心靈帶來奇妙的和諧與寧靜。然而多數人都認為屈服代表放棄與投降,也就是弱者的象徵。其實屈服既非懦弱也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蘊藏著安慰與力量,因為你知道一切安好,所有事情都有它的道理。

(十三) 寬恕的功課

每個人都受過傷害——不一定做錯了什麼,卻仍不免受傷害。捫心自問,我們大概也都傷害過別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傷害本身,而是我們不能或不願忘記,這才是無法癒合的傷害。人生的旅程中不斷累積傷害,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釋懷,這也是為什麼學習寬恕是如此重要的課題。

(十四) 快樂的功課

快樂其實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只是人們往往鑽牛角尖一味想著事情應該如何如何,而忘了什麼是快樂。後天的教養讓我們在不快樂時比較自在。我們奇怪地變得不習慣快樂:有時候不只是覺得不自然,甚至懷疑自己何德何能。

(十五) 最後一課

每個人都應該記住自己的好,也提醒別人記住他的獨特與寶貴。生命如一所學校,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試驗與挑戰。當我們學會所有該學的,把該教的都教給別人,就是回家的時候了。

我們來這世上都是要來學習生命的課題,但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的課題是什麼,那要靠你自己去發掘。作者要我們捫心自問:「我可真正活過?這就是我想要的生命嗎?我們每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時刻總會這樣問自己。真正的悲哀不在乎生命短暫,而在於我們總是到最後才看見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願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賜予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賜予我智慧,讓我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這是本書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座右銘,也是她在這本書中希望給予我們的種智。她說,學的愈多,完成的也就愈多,生命也就愈豐富。那麼不管何時死去,你都可以說一句:「我真正活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