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約恩在泰國的國際叢林道場修行,這個道場的創辦人,就是知名的阿姜查大師。有一次,阿姜查坐在道場外叢林中的一張小竹榻上,四周圍著僧尼,他拿起一把砍刀,舉在面前,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知道嗎?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的心智就像是這把刀,想像一下,如果我不斷地使用這把刀,切塑料、混凝土、玻璃、金屬、木頭和石頭,那麼刀很快就會變鈍,無法有效地完成工作。反過來,如果我讓刀在鞘中休息,只在砍柴或砍竹子的時候使用,那麼這把刀就會長久保持鋒利,能夠快速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比約恩說,他喜歡這個比喻。為了讓自己的心智最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如我所願的敏銳和高效,不時的休息是必須的。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在商界,人們總是說,聰明才智可以勝過幾乎所有一切,他們極力強調理性。然而,我們所擁有的,不僅僅是理性。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另一種獲取知識和做出決定的方式。我們擁有般若時刻,也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智慧」。在他們眼中,冥想和智慧之間存在著明確、緊密的關係。

這個「智慧」是甚麼?比約恩說,有的時候,在我們向內傾聽時,一切會變得明朗起來。這樣的一個時刻,有人稱之為跟隨內心,有人稱之為傾聽內在的聲音,有人稱之為直覺。他更喜歡稱之為當下的智慧。他說,我們如何稱呼它,或是怎麼找到它,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人類具有這種能力。正因為我們是人,才能夠傾聽智慧的聲音。這智慧就在我們心中,卻有太多人聽不到,在這個很容易從外部求索答案的時代更是如此。讓我們的心智得到休息,靜靜向內傾聽,或許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困難,也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我們付出如此大的努力。

比約恩說,每個人都能獲取這種當下的智慧。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專心聆聽,因為,智慧的聲音沒有小我的聲音那麼響亮。發自小我的聒噪需求,常常會淹沒其他一切聲音。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當通過一切對我們有意義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寧靜的時刻。這是一種神奇的能力,值得用心去滋養。

有位智者說:「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天上的恩賜。但我們創造的社會尊崇僕人,而遺忘了恩賜。」傾聽內心的聲音並非與理性相左,這個聲音本就包含了理性。許多想法其實已在我們腦中縈繞許久,卻遲遲不能有所決定,此時,當我們能稍微放開自己的想法,任其自由流動時,便為更加真實的信念騰出了空間。讓我們在那一剎那的寂靜中,觸碰到了那個更為宏偉而本真的自己。通常,只有讓內心那更明智的聲音自己浮現時,我們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