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約恩決定出家,選擇在泰國的國際叢林道場修行。他決定出家時,其中的一個渴望就是:他終於可以獨處,徹底享受一人的清靜了。

他到了國際叢林道場之後,這才發現,他的這個想法不得不有所改變,他清楚的意識到,他加入了一個全年無休的群居團體。而這個團體的成員,則是一些他所見過的最古怪的人。他說,他不但無法獨處,很明顯的,社交訓練勢必成為他出家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他之前完全沒有料到的。

對比約恩而言,剛開始這種集體生活的時候,的確很不適應;感覺每個人都有各種招他厭煩的習性,當他們的行為舉止不合我意的時候,他就會氣不打一處來。但一段時間過後,他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在內心製造的所有抗拒帶來的痛苦。他內心中的某種東西變得豁達了起來,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他說,他學會了不要對別人抱有太多意見,允許他們安然做自己。

道場的住持也知道他們的習性與情緒,住持因而鼓勵他們這樣思考: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被沖上海灘的鵝卵石。誕生時,我們粗糙不平,稜角分明。接下來,人生的波濤滾滾而來。如果我們能安心待在那裏,任海灘上的其他鵝卵石推擠我們,碰撞我們,磨蝕我們,我們鋒利的邊緣就會被一點點磨平。我們會變得圓潤光滑,會反射光芒,熠熠閃光。

覺得別人討厭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會經歷。但是,這種感情非常耗損能量,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流失。比約恩說,很高興的是,這個問題是有解決方法的。如果你想讓一個人變得容易相處,想要接受對方的做事方式,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學著去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只須讓彼此做真實的自己,互相接受,我們就能收穫良多。這樣一來,我們就給了彼此一個機會,讓彼此得以發揮自己所有的優勢和才能,成為更加美好的自己。確信對方能夠接受我們真實的樣子時,我們也更容易與對方共情。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以更有同理心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了。

森林派道場的文化,是在共識的基礎上建立的。住在那裏的僧侶或尼姑必須對彼此表示這樣一種態度:我準備好與你一起合作了。你無須完美,無須聰明,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已經做好準備,與你一起走下去。

一切事情都要一起做,這是出家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比約恩說,因此,雖然情況與他到此之前的想像有所出入,但一切都以本然的方式展開。通過接受事情本然的模樣,他學會了共同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